#文史知识局#
年少时学的《背影》,大概是能够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厚情感,但讲不出,说不清。长大后等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来看,再读背影,那竟是普罗大众生活的一些真实写照。父与子复杂又真诚的情感和解,是我们需要花费一生去修炼的。
而朱自清在表层和深层两种情感中相互交错,交相呼应。既讲清了事情忠于事实,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父子之间的复杂与真诚情感。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开头就平铺直述,字眼中“不相见”其实很关键。父亲和朱自清不是“不见”,不是因为天南海北“没法见”,而是“不相见”,就有了两人不愿意见面,见面可能不太好的两相都不太情愿的意味,也即两不相见。
想到我们自己,虽说现代的社会交通发达,不管去哪基本都能够很快到达。但有时真要忙起来时确实很多时候没法和父亲见面,逢年过节时候有时也不会记得和父母打上一声招呼。
父辈和我们往往都有着巨大的信息落差,和社会的接轨程度也不尽相同。离开家乡的打工人往往都和老一辈的观点多多少少有着明显的差距。我们经常会把事情包装成父母认知的模样再汇报给父母,也就意味着其实我们不太把真实的情况都透露给父母。有时候也会厌倦了父母和自己不太一样的生活态度与三观。
距离,工作,生活观点不同造就了我们和父辈的很多不同,这时候就多多少少有一些“不愿见”“不相见”的意味了。
但朱自清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比现代化的社会中的我们更加深。
朱自清本身就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但其父亲是清代的读书人,官至徐州榷运局长,也就是“烟酒公卖局长”。朱自清是新思想的传播者,而父亲则是旧时代的读书人。自然而然经常会有矛盾发生。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段是在介绍家里的情况,但了解背景后其实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一定地对父母的不满。中国往往有尊老的传统,所以文章中往往有“为尊者讳”习惯。朱自清的父亲因为在外为官另娶了一房小妾,在被老家的妻妾知道后闹到了工作的地方,因为此事导致了被开除。也就是文中的“差使也交卸了”。我们不知道文中祖母的死和这件事有没有直接关系,但肯定至少是对祖母身体健康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父亲因为另娶小妾被开除,虽然行文中没有朱自清本人的态度,只是说到“祸不单行”,但我们可以想到作为新思想的接受者对此肯定是不赞同不喜欢甚至是激烈反对的。但朱自清只是讲清了事情,没有把自己的自然而然的态度说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挖掘。只是肯定了父亲的近况不佳。
朱自清感叹祖母的去世流下了泪水,但父亲却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多多少少有一定地推脱自己责任的意思。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其实这段也是接着解说背景,变卖家产,还了亏空,办丧事都需要去借钱。家中光景惨淡,其实很大程度来说,父亲应该有很大的责任。但是朱自清完全没有任何直接的态度描述,仅仅是平铺直述。
到此为止,仍然是此文的背景介绍。朱自清作为新思想的最新一批接受者和传播者,自然不会认同父亲娶妾并且为此导致整个家庭不和谐的行为。但需要·“为尊者讳”和表达对父亲的歉疚之情。所以不会直接指责和透露父亲的不对。但仍然忠实地情况都记录了下来,朱自清不在文章表现出来,是不忍,不愿还是如何。让人细细读来仍觉得意味深远。
并且朱自清作为新思想的重要作家,是会估计到此篇文章是会被广大读者读到的,其中包括朱自清的父亲。朱自清如此处理,既陈述了事实,又顾忌到了父亲的颜面,避免了文章成为指责游戏,继续破坏想要相互和解的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得体到了即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到了背景都会为理解朱自清的委婉。想想我们自己,在同父母的交流中有做到如此吗?

行文至此,几乎都是背景叙述和情感的铺垫。但又让人觉得自然而然,连贯通顺。这为后面朱自清的情感的宣泄做好了铺垫。前文的平铺直叙让后文的如洪水般汹涌而来的情绪的宣泄有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1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