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校验(诗词校验检测)

诗词校验(诗词校验检测)

有人一直在头条发文,说近体格律平仄律是民国以后由王立所创,且在之后改用平水韵。不符合外国汉学家和音韵学家的所谓诗律学、音韵学理论,不存在诗律学意义的音节音素比对。无法像英诗,日诗,印度诗等能自证存在比对。因此不是传统汉语格律诗。还言之凿凿,说只有海南儋州那套作诗方法才是真正汉语格律诗。大有哗众取宠之嫌。

我作为格律诗词爱好者,当然要搞清自己所学的是不是传统汉语格律诗。否则岂不是自欺欺人?

于是我到处找资料。终于拿到确实证据,凭证据反驳其人,他避而不谈,顾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再改口。先称平仄律是民国后王立所创,我举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证明曹雪芹就是用平水韵,平仄律作诗,他居然又改口说元代以后就有了用平水韵不发音的纸上填韵填平仄蒙童诗教学!以后再学辨音成份,再学正统汉语格律诗。后来就产生了两种写诗方法,并说《红楼梦》也是纸上填韵填平仄这一套。我也举了事实反驳,他避而不答,但仍坚持那套外国传来的音韵学理论来衡量中国诗词。

于是,我在此发文反驳,以正视听。防止有人受到误导。

首先,关于平仄律和平水韵。

平仄律根本不是王立所创造,诗律的探讨,据我找到的资料,肇端于梁武帝时,当时沈约等人已提出'四声八病'之说,文献有《四声谱》。梁武帝本人还曾参与讨论。到了唐朝,平仄已开始产生。开元十五年后,以杜甫诗为标志,律体已经定型,'律诗' '平侧 (仄)','诗律'等概念已经产生。唐朝,著名日本留学生,空海和尚在讨论中国诗的专著《文镜秘府论》中已经明确提到了平声和上去入(侧)对立。后来逐步演变,并在宋朝基本成为公认规则。

宋《贡举条式》失平侧(仄)说:

诗每句第二字与第三第四字俱用平声或俱用侧声则为失平侧,若第三字用平侧以间之者非然,叠用四句亦当合抹。

清代相关文献证据更是多的很,列举如下:

1.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二十五回:

一个是秀才,却是八股朋友,作起八韵诗来,连平仄都闹不明白的。”我道:“那么他那里能进学?”述农道:“他到了考场时,是请人枪替做的,他却情愿代人家作两股去换。你想这么个人,那里能作古、近体诗呢?

第三十四回

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端甫道:“奇极了!学说话怎么用起《诗韵》来?”我道:“并不奇怪。各省的方音,虽然不同,然而读到有韵之文,却总不能脱韵的。比如此地上海的口音,把歌舞的歌字读成‘孤’音,凡五歌韵里的字,都可以类推起来:‘搓’字便一定读成‘粗’音,‘磨’字一定读成‘模’音的了。所以我学说话,只要得了一个字音,便这一韵的音都可以贯通起来,学着似乎比别人快点。”端甫道:“这个可谓神乎其用了!不知广东话又是怎样?”我道:“上海音是五歌韵混了六鱼、七虞,广东音却是六鱼、七虞混了四豪,那‘都’、‘刀’两个字是同音的,这就可以类推了;

以上资料可以证明,当时就是平仄,平水韵作诗,且当时政府科举用的就是平仄,平水韵。且当时(诗韵)就是指平水韵。

2.再举清代大诗人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例子:

卷四第17,

有通首不用韵者,古《采莲曲》是也。有平仄各押韵者,唐末章碣,以八句诗平仄各有一韵是也。

卷一第二十:

“王气”、“贞观”等字,忽平忽仄,随其所便。…….“祢衡”之“祢”,“伍员”之“员”,皆平仄两用。

卷四第五十四:

杜甫、王维七古中,平仄均调,竟有如七律者;

卷十二第四十:

余祝彭尚书寿诗,“七虞”内误用“馀”字,意欲改之。后考唐人律诗,通韵极多,因而中止。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杜少陵《崔氏东山草堂》七律,“真”韵也,而用“芹”字。苏颋《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饯王朘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

卷五第四十:

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何也?盖古体地位宽馀,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天籁不来,人力亦无如何。今人动轻近体,而重古风,盖于此道未得甘苦者也。

袁枚是乾隆年进士,以诗才入翰林院。诗名之大,当时诗人皆以能入选(随园诗话)为荣。以上资料直接证明,当时就是平仄,平水韵作诗,总不能说这也是教蒙童作诗了?岂有为人祝寿写蒙童诗的?

3.曹雪芹《红楼梦》

这个就更不用赘述,直接看第四十八回,黛玉香菱学诗,直接提到了作诗不外平仄,对仗。以及平水韵等内容。

4.《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可谓传世之作,央视好像是叫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也有人演唱过。其他文献资料还不少,不再举例。

综上所述,大概可以证明,平仄律从唐开始逐步发展演变,最终成型,并被一直沿用到今天。平水韵更是宋以后一直沿用,且公认基本等同唐朝用韵的政府公布的韵书

宋,元,明,清,到今天,一直都是这一套沿袭下来。历代科举取材也在沿用。

其次,关于其人所说,平仄律不存在平仄比对的问题。

此人的理论是,

1.平,上,去,是声调,入声是闭音节,上,去,入,构成仄声就成了非同类比对!不成立。

2.平声分出阴阳,就不存平仄两类,押了阳平调值是35了,就是个中升调,就没有平声平调

这很简单啊。查查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平就是平而不倾;仄就是不平啊。平上去入四声,我们用嘴说出来,用耳朵去听,去感觉。上去入难道不是明显不平,有别于平声嘛?这是很平常,跟平实的道理。平上去入,都是声,都是嘴巴发音,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至于嘴巴是什么动作,是声调还是闭音节,不重要。怎么就上升到实验室仪器测量的高度了?

说入声是闭音节不是音调,平上去是声调,是非同类比对,所以不成立。这个说法本身不成立吧。因为分类,归纳,比对,本身就是人主观定的,不同标准有不同结果。举个例子:水鹿梅花鹿斑点狗金钱豹石斑鱼。这几种动物怎么分类比对。按有无斑点来分,水鹿就和其他不同类;按另一个标准,是否是哺乳动物来看,石斑鱼和其他动物不同类。你能说这两种分类比对哪种是错的嘛?都没错,角度不同而已。能说不是一类动物就不能分为一类嘛?显然不能。

同样道理,中国的文字语言,最终都是说出来表达思想用的。能说这几个音是声调而那个音就是闭音节,所以就不同?不都是表达思想用的吗?至于分为闭音节和声调,那也只是现代人所划分的概念。能说因为入声是闭音节,而不是音调。所以不该和其他几个声调一样归纳到语言文字嘛,不能说它是中国话?换句话说,他也说了是不同类比对。是上帝规定了不同类就不能比对了吗?

至于调值不同,那是实验室仪器测出来的吧。古人作诗是在实验室里用仪器作的嘛。所谓大道至简,平声者,高亢清朗,所以多用之,单独分为一类。诗词是理性的,更是感性的。用耳朵听,阴平阳平难道不是很类似,很接近嘛。所以古人划为一类。至于说仪器测出来调值不是一类,那也同上面的动物分类的例子一样,出发角度不同而已。再举个不恭敬的例子。三段声音,其中两段调值相近或相同,但其中一段是骂人的或是放屁声,一段是乐音;另外的单独一段调值不同但也是悦耳的乐音,难道就只看调值,把放屁声和相同调值的乐音分为一类,另一段乐音分为一类?当然也可以,不同角度而已。但出于对美的欣赏,就不足论了。

再次,其所说的什么音素音节调值这些理论,应该也是民国以后传入中国的吧。也是西方传来的那一套所谓诗律学,音韵学。

其人谈到,英诗,梵诗,日诗,都 能自证存在音素对立。是世界同行惯例。但平仄律诗不能自证。自证的话题上文已讨论。

就谈谈他说的世界通行惯例问题。这就涉及到文化自信的问题。下面要引用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的话:

“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yundong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二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

引用这么大段,是想说,中国文字不符合世界惯例。那到底是世界文字落后,还是中国文字落后呢?还是说我们就干脆废除汉字。

他说汉语格律诗证明不了符合世界的惯例。那就不叫格律诗。我觉得这就和。现在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是迷信一样的道理。因为你中医没办法按照西医的标准来。放到实验室里面来证明啊。可是中医真的不科学吗?比如今天还没有办法的穴道和十二经脉真的没有吗?外国现在很流行针灸啊。恐怕科学本身是最大的迷信吧。因为科学本身不断在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是未定之天。当年外国科学家还曾提出地心说,后来是日心说。现在看看,哪种又是究竟正确的科学呢?

其人因为证明不了。汉语格律诗符合世界惯例而不自信。让我想起一句诗,庭前偶有东风过,杨柳千条尽向西。据我所知,现在自称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美国总统拜登的孙女。说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背的流利的古代汉语诗词。

其人拿着不知哪儿学来的一套少见的,未被学界公认的理论做标尺,去量唐朝,宋,元明清以来历代的诗词作品。乃至去量今天诗词爱好者的作品。然后说不符合他那一套标准,最后得出结论,不是汉语格律诗。那套理论是外国学来的,要知道中国古人写诗的时候,外国人好像还在树上摘香蕉。

其人仰仗的还有所谓汉语音韵学。我想问问其人,中国话是先有的平上去入四声,还是先有的他所说的汉语音韵学。中国古人说中国话,念中国诗词,是按现实形成的发音还是说手捧着汉语音韵学教材来翻到某一页,再来决定发什么音。

我没有半点贬低汉语音韵学的意思,只是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面。

同样道理,死抱着汉语音韵学,难免也难免有些偏差。事实上,我国各地有各地的吟诵腔调。只是现在知道的人很少了。但绝非其人所说,断绝了,或只限儋州一隅。

最后,既然谈到音韵学,乃至声律美。中国自古有我们的音律学,声律学。据正史记载,最早是太昊伏羲氏造琴瑟,上可通神明之贶,合天人之和;下可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后来轩辕黄帝又造黄钟大吕,十二律吕,治阳阳之气,节四时之变,推律历之数。(黄帝内经)更是提到五音对应五行,疗愈五脏疾病之法。(列子)中提到的更是神妙,有兴趣者可以自行查阅。

而彼时,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的祖先,大约还在树上摘香蕉。

这一大篇不入目的文字,无非想友情提醒看到相关歪论的朋友,不要受误导。也提醒其人,不要哗众取宠,当然,若能拿出史料证据,证明我说的是假的,他的是真的,我当改弦易辙,学习正真的格律诗词。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inyifile@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1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