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这种事儿,有支持者就会有反对者,本不足为奇。但闹到王安石这种程度,却也十分罕见,不仅被天下士绅齐声反对,连死后都不得安宁,被打上了几百年的“奸佞”标签。
要知道,王安石在变法之前,可是被天下士绅齐声赞颂的,其被请入中枢更是举国欢腾;但变法刚一开始,之前赞颂的声音就突然变成了一片骂声。
那么,王安石到底触碰了什么利益,引起了士绅阶层如此巨大的反响呢?

王安石与士绅阶层的恩怨情仇:先养望,再翻脸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参加科举,本来是被选为了状元,但因为在试卷上用了“孺子其朋”的典故,犯了赵宋王朝的忌讳,又被宰相晏殊坑了,于是宋仁宗改其为第四名“传胪”。状元是晏殊的亲戚,名为“杨寘”。
我在往期文章里对这一段故事有详细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
这一次科举质量极高,出了好几个宰相。王安石先是被派去了淮南,之后又做了一个县令。这反常的任职经历可能是为了避祸,毕竟“孺子其朋”的风波还是比较严重的。

正所谓“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安石出身普通的官宦人家,并非大族,任职又贴近民间,自然也更容易察觉到北宋王朝的积弊,萌生了变法的打算。但变法的阻力太大,王安石也非莽夫,他必须为自己寻一个护身符。
所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执着地干了一件事:养望!
原因很现实,当天下士绅阶层都对王安石交口称赞,王安石也通过士绅得到了巨大的名望,他们的利益自然就是一体的。一个在中枢有了代言人,另一个在朝野有了强力支撑。可以说只要王安石脑子不发昏,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牢不可破。
于是,王安石也玩儿起了套路,他拒绝了近三十次朝廷的征召,理由千奇百怪,除了抱病、养亲、母丧等正常的理由之外,连需要俸禄养家这种自污的借口都有。

当他辗转各地,将每一个地方都治理得繁荣昌盛,人们相信了王安石是一个品质高洁的士大夫,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在此期间,王安石也有过两次试探:于仁宗朝,上万言书陈说变法利害,结果石沉大海;于英宗朝,试图更改细微旧制,却遭遇强大阻力。
神宗即位,养望25年的王安石终于迎来了曙光,皇帝越级召见,向其询问安邦定国之策,王安石成功说服宋神宗:变法图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王安石的重新出仕,让整个天下为之沸腾,士绅交口称颂,士人击节赞叹,似乎王安石即将要拯万民于水火。实际上,这是士绅阶层认为,随着王安石进入权力中枢,他们二十多年的投资即将迎来巨额的回报。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王安石的第一刀就砍向了士绅阶层最为致命的一处,双方瞬间撕破脸,进入了搏命阶段。

变法的两个核心:青苗法和人才的选拔方式
作为农业社会,封建王朝的兴衰都和土地有着直接且根本性的关系,王朝灭亡前一定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土地大量流入士绅阶层,他们并不纳税,这也导致了国用不足。于是更多的赋税都压在了少数的贫苦农民身上,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只能改朝换代,让土地所有权重新洗牌。这就是封建王朝所谓的“三百年治乱循环”。
所以,这个阶段的变法要想取得成效,必然是要让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他对付土地兼并的大杀器,它的出现甚至让士绅阶层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所谓“青苗法”,其实就是官府向农民、手工业者提供低息贷款,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耕种、生产的百姓,可以通过“青苗法”来度过困境,恢复正常的生活。此法规定利率在20%,通过税收一并上交。
士绅阶层对此大加反对,表面上的理由是官府与民争利,有失体面。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民”和“利”另有所指。
“青苗法”之前,向民间借贷的正是士绅阶层,利率极高,多达十倍甚至几十倍不等,也就是春天借了100块,冬天就要还一千甚至一万。在高利贷的盘剥下,很多农民不得不以土地进行抵押,最终还不起利息,只能将土地贱卖给士绅,成为佃户或流民。

“青苗法”并不创造财富,而是重新分配财富,使得“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本质就是将士绅阶层对贫苦百姓的高利贷盘剥,变成了官府低息的贷款。
然而,士绅阶层失去了高利贷的收益,无法再进行土地兼并,同样也不能收拢农户,财力不足以支撑家族生活,只能出卖土地,这对士绅阶层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王安石很快就发现,他的各项举措很难推行下去,身边的官吏阳奉阴违,因为他们也是出身士绅阶层,这是来自士绅的反击。
于是,王安石落下了第二刀。

他开始越级提拔一些能干的官吏,像章惇、吕惠卿、李定等人,虽然品行有些问题,但此时也抓住机会,成功进入北宋权力中枢,大批底层低级官吏被破格提拔、任用,反对者被清除、闲置;骨架搭好之后,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新设法科,改进士科考试内容为策论和经义,降低诗赋在取士中的权重;又整顿太学,培养变法人才。
这三板斧下来,让士绅阶层措手不及,一时间除了舆论造势、抹黑中伤之外,毫无办法。新法成效显著,北宋国用日益充足,百姓也逐渐富裕。

神宗逝世,哲宗即位,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苏轼等人在宣仁太后的支持下废除新法,恢复旧制,最终耗空了国力,不到半个世纪北宋便灭亡了。
王安石任用的这一批变法者,被称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的人,则被称为“元祐党人”。从此,党争成为了宋朝持久的话题。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1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