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种什么的艺术(音乐是一种什么的艺术教育)

性学在我国是一个缺门。我国只有性医学而没有性学。关于性行为、性心理、性生理、性美学、性历史、性生物、性社会等,几乎到看不到深入研究的中文文献。

1、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性与什么区别?肯定与动物性区别。而与动物所区别的最大标志是我认为是性目标。

动物的性需求很单纯,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物种繁衍;人的性需求就不那么单纯:不仅为了传宗接代,还为了“自娱自乐”,说高大上一点就是“肌肤深入审美体验”(用身体去感受、查验的一种审美方式)。更夸张地讲,人类的性生活主要功能是“审美”而非“繁衍”。审美价值不实用,繁衍价值是实用的。

动物的性目标是繁衍,人的性目标可以说是“娱乐”顺带繁衍。而“性娱乐”的最佳条件是排卵期,因为排卵期女性雌激素分泌积极,更利于性娱乐的灵敏度发挥,以便更大程度地促使性娱乐行为,获得身心上的极致审美体验。但是,人类为了避免繁衍,尽然可以用避孕药或避开排卵期的非自然方式。可见人类的性行为是把性娱乐放在性目标首位的。

这一特征,使人类脱离了动物性,升华到区别于动物的人性。从繁衍目标到审美目标的升华,才真正将人类送达到“之所以为人”的伟大进程。

动物性交一般要有一个前提:雌性“叫春”。雌性不发情,性交想都别想。而“叫春”对于动物而言是要分“季节”的;人类可不是。人的雌性不“叫春”没关系,雄性者可以通过“调情”手段,直到“唤醒叫春”;而且人类没有“发情期”,只要身体允许,天天可以“发情”。

人类性交与动物性交体验决然不同:母猫发情时“叫春”叫到十分“狂躁”,可感知其着急忙慌的强烈需求实现时,当公猫的JJ侵入后,“母猫”的“叫春”立刻变成惨叫,让人听得毛骨悚然。为什么?因为公猫的JJ为了防止交配过程脱落——白费劲,就在JJ上长出倒刺软骨,一旦侵入母猫的BB,母猫响动,那就疼痛难忍。一旦公猫枪弹出膛,就会赶快拔枪逃跑,否则要被搞痛的母猫咬死;狗也是:狗JJ也有一个“倒钩”来防止交配过程脱落。但狗的磨合时间较长,狗JJ侵入狗BB后要等待一段时间才可能“扣动扳机”。这个过程中,公狗母狗都不能动,只要一动“倒钩”就会刺痛母狗,母狗就要“狗咬狗”。

所以,动物的性交过程都是生物神经痛苦的过程,不像人类那样“美滋滋”地审美体验过程,而是活生生的“审痛”过程。既然如此,动物是不愿意天天“审痛”的。一年一度的的性交对它们而言是繁衍任务的迫不得已。更甚者:动物其性交恶果表现在雌性螳螂交配后把雄性螳螂吃掉、公蜂交配后急速直冲云霄自杀身亡。无论人类对这种行为如何理解,反正动物性交可能是好事,但不一定不是美事。

2、人的性审美体验

人类的正常性交通常都是美事。而这个美事是从动物属性中逐渐演化而来。

我记得美国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曾经在他的研究成果里讲到:动物为了争取交配权(更多是繁衍权)甚至不惜拿生命冒险。比如鹿。公鹿头上长的角越大、越雄伟,就越容易吸引母鹿的青睐。但是鹿角越大,生命风险越大:在逃避猎杀对象追逐时,因头顶重重的鹿角,更容易被捕获。其角大,对母鹿而言不是觉得“帅”、“好看”,而是觉得强壮,生命力强,比较容易繁育成功。母鹿对公鹿的的“壮”选择,还是繁衍的性目标。

动物不会审美,审美是人类的专利。

公鸡的鸡冠长得大、锦毛漂亮、体型挺拔,这都不是为了耍帅,而是夸张自己的生命外在,以求得到更多的母鸡繁衍信任。动物的美是人类的评判,动物只考虑实用。

动物对生命繁衍的投资是不对等的。

雌性或母性投资比雄性或公性要贵重。对于猫狗而言,雌性一年或一季排一次卵,以此作为共育时的出资。雌性卵子比雄性精子大了千倍万倍。威尔逊把这种现象称为“风险投资”。雄性精子的制造很廉价:不用等一季或一年,一次可以释放几亿个或几十亿个。威尔逊把这种现象叫做“廉价投资”。因为精子是廉价投资,所以雄性采用广种多收的策略,强调交配数量;但相对而言卵子叫做“风险投资”:只有一个或几个。如果碰不上一个精子或碰到一个不健康的精子,卵子就亏大了。因此,雌性选择雄性,出于抗风险策略,就要寻找雄壮的、健康的,确保繁育成功。

这一动物策略也一直被人类遗传。

人是有动物性的。精子和卵子共育才能繁衍就是特定的动物性。

所以,人类的女性天生喜欢骨骼强壮、身材伟岸、长得帅的男性,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而男性为了争夺交配权,长得尽可能帅,哪怕后期通过锻炼来突出肌肉感、线条感,装成一副很健康的样子。

这种男性的性竞争动物策略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在权力崇拜时代(宗教社会)、金钱崇拜时代(拜金社会),男性竞争的动物策略演变成了人类社会时代的权利或金钱。女的青睐当官的、当教授的、有钱的,实际上也是出于“风投控制”,利用男性的社会地位或金钱来保障自己的“风险投资”结果。

慢慢地,性问题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逐渐替代了动物性的强壮。它源于动物,创新于人类。

人类的性愉悦、性审美,是最初人类审美的萌发。它是人类审美之源。

之后,火的应用发明了熟食。用水煮也好、用火烤也好,熟食激发了氨基酸的释放,使人类尝到了“鲜”的滋味,美食开始诞生。人类从“鲜味”开始另一触觉审美——味觉。实物美不美对生物能量交换而言无所谓作用或价值。但是它是在实用价值上建立的务虚价值——审美价值。

美味开始丰富了人类审美体验。并且,美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艺术。

从性交审美到食物审美,人类真正开始了更多审美领域的创造和发明,开始了真正超越动物的全方位进化旅程。要注意:性交审美永远不能成为艺术。因为性交审美永远是私密性的个体审美,不可能像艺术一样称为公开的社会审美。

3、音乐审美及其作用

艺术便是这个旅程的最好途径。

音乐,便是人类通达审美天堂的唯一纯艺术途径。

为什么说音乐是唯一纯艺术?

从艺术语言说起。

我借助符号学的方法来分析:

符号学基本逻辑前提:能指与所指。这是从结构语言学中攫取的概念。

能指,是一个符号范围;所指是一个符号对象。如“狼”(发音或文字)所圈定表达的范围就是狼而不是别的事物。

所指,是一个符号对象。如,它是“狼”符号所指的真实的、具象的、喘着气的狼。

能指与所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能分开。

人类语言的符号,我把它分成本体符号、变体符号和悖体符号。

本体符号:能指与所指统一。如“狼”这个符号,所指就是真实的“狼”;

变体符号:能指与所指不完全统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原关系发声了变化。如“狼子野心”中的这个“狼”符号不是指真实的“狼”,而是指狼的部分属性;这一符号功能从本体而来,变体而终。

悖体符号:能指与所指相悖。如电影《野狼》中的“狼”,既不指真实的狼,也不是指狼的部分属性。指非所指。

我们把符号学分析方法用来考察艺术语言:

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舞蹈、绘画、建筑、戏曲、电影等都是一种本体符号+变体符号的语言:能指与所指既有统一,又有变化。

音乐语言的符号,是唯一的悖体符号。

老子说“大音希声”。意即:真正的或最美的音乐不是声音。

的确。我们听音乐时,没有把它当着声音来听,而是当着乐(yue)来听。孔子还据此划分做人的档次。他说:“知其声而不知其音,禽兽是也;知其音而不知乐者,庶民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礼记·乐记》)。只听声者为动物,只听音者为普通人,透过声音听乐者为君子。

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不是一堆泛音、谐波、倍频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等声音形式的堆砌,而是听到的是所有声音负载的唯有音乐才能带来的活生生的氛围和情绪。

声音不表现声音,这就是音乐语言独特的功能。悖体符号,也就是它独特的语音形式。由于悖体符号应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没有本体符号与变体符号那么具象,也因此它有着无限的解读方式,也给人更加广阔的想象、联想思维空间。

悖体符号超越了人类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所以音乐也就成为少数人群(君子)的审美工具。

在欧洲文化里,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都出自宫廷。如巴赫、维瓦尔第、莫扎特、门德尔松海顿帕格尼尼威尔第等。由于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宫廷贵族,音乐的技巧饱含时下流行于欧洲宫廷的巴洛克式装饰和严整的秩序。所以,它的精神内在严整有序逻辑的氛围,大于激情冲突的情绪。

她的严整秩序,被贝多芬打破。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即意大利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国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不在内)与浪漫主义音乐的过度者与衔接者。古典和浪漫的分水岭是他,古典主义的掘墓人也是他。

随着人文主义哲学兴起,欧洲文化开始脱离宗教与王室的统治,走向了更多世俗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也因此,现代音乐治疗多采用古典音乐,很少采用浪漫音乐。因为古典音乐不易扰动脑波的非平衡刺激,有助于α波的产生。浪漫音乐大开大合,秩序自由,情绪大于氛围,不利于治疗中脑电波的安定。

交响乐创作中有个规律,就是奏鸣曲式。这一曲式无论是古典还是浪漫,甚至十二音序列都不去打破或者说必然遵循。这个原则就是主题呈示——主题展开——主题再现。其中展开部往往会形成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纠葛与冲突,将这种纠葛与冲突铺垫到高潮,再引入主题再现。

如果你研究艺术规律,会发现这一规律应用十分普遍。而且都是把表现力的高潮布局到3/4靠后的黄金分割率处。中国伟大数学家陈景润,后来一直在推广数学中0.618原则的应用。

这种规律与人性做爱规律是一致的:第一部分性爱的呈示或前戏,第二部分性爱的展开或男女纠葛与冲突,逐渐加快节奏,激情迸发,不分“敌友”,狭路相逢勇者胜,直到高潮(射),第三部分,性爱的再现或激情之后的温柔。即构成完美的“爱的奏鸣曲”。

人性中的性交,既是做爱的工具、途径,也是做爱的目标。性需要对于动物而言是为了繁衍。而现代人确把动物性放在了第二位,把性娱乐、性体验审美放在了第一位。没有性审美就不可能有艺术。所以,艺术规律被潜意识地应用了性交规律。

性审美体验,按照马斯诺(供应心理学)的理论,就是为了获得极致体验。

极致体验只有贪婪的人类才具备。它不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才具备的,而是与生俱来。既是生物本能,又是生物遗传。

体验就体验,干嘛要求极致体验?

极致体验作为人性的需求,是经过若干代人类基因遗传沉淀到丘脑中的。是遗传作用,不是后天锤炼。

人类知冷暖、知酸甜、知声调、知光暗等等一切知觉,都源于丘脑。而丘脑则是所有知识的门槛。它为什么能知,那是因为遗传了基因编组的“知”的解码。所以它能告诉大脑这个是酸的,那个是甜的,另外一个是咸的。你给婴儿喂苦瓜他一定哭,为他蜂蜜他一定笑。不用教他苦的哭,甜的笑。

人的感觉可能好多不如动物,但知觉却比动物强大很多很多倍。人的关于“知”的解码和编码能力,要比动物辨析能力强得多。狗的嗅觉灵敏度是人的1200倍,辨识率10万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一篇文章表示,人类的嗅觉系统可以识别超过1万亿种不同的气味。人的嗅觉辨析力,>狗多少倍?数不清。人类听觉可以分辨40万种声音。狗呢?

感觉灵敏度高≠感觉辨识率高;感觉好≠知觉好。

人类正是有了更高级的知觉,才有了感知上无限极致体验的需求。所谓极致体验就是将知觉的丰富度细腻到超过纳米级的程度。

人要变得更高级,就需要要满足40万种声音的感知空间。人类文化中没有别的可选,只能选择音乐可带来的声音感知世界。

人之于性交体验的审美,也是一种极致体验的审美过程。但不是每一性体验都能体验到极致的。如那些“嫖”。男女目标不一致,精神需求不合拍,一个目标是爱的极致,一个目标是钱的极致。两者不能“同心同德”,达不到水乳交融合二为一的快乐。江湖中叫这种现象为“吐痰”。

“吐痰”也算审美?

排泄而已。

拿奏鸣曲式而言,以性爱的节奏布局,对人体性爱记忆进行仿真,对人的心理影响会调动因人体性爱节律而激发年轻的荷尔蒙——多巴胺等,令人兴奋甚至亢奋,甚至达到“触电”(性交高潮的生物体震撼)的程度。这一过程,让人得到与性爱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音乐让人上瘾。

在生理上,音乐可以作用人体的呼吸频率、心电、肌电、脑电等,也类同于性爱生理反应。

很多对音乐上瘾的发烧友,宁愿整夜听音乐,也不陪老婆上床。这是在音乐中也能体验到极致的后果。它就像鸦片(或称被江湖称之“精神鸦片”)。只不过,音乐赋能是﹢,鸦片赋能是-。

音乐赋能人体生物有两个方面作用:一个方面是音乐声波波形与人体声波波形类同,与噪音波形完全不同,所以用音乐频率与人体频率共振,就会提高人体生物振幅,达到活化细胞与组织、按摩器官与经络的健康作用(当然,如果把音乐标准音调整到432Hz,共振效果将提高55%);二方面,音乐声波承载的“乐”,以其性交的爱的极致体验仿真,刺激多巴胺等积极荷尔蒙分泌,将调整人体生物激素的健康平衡。这是音乐对人类的﹢赋能。

现场音乐中的极致体验很爽。我在管弦乐队经历无数次指挥实践。其中最大规模是5管制乐队。排练很辛苦,演出就很爽。完全被乐队无数多细节变化有序地包围,乐器之间的粘合与纠葛,像亿万只柔嫩的手抚摸着身体与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身体里充满电流,高潮时让人血脉喷张,被一股强电流轰击。其感觉之爽,远远大于性爱。

很多年前,我听江湖中说,飞利浦宝丽金的老板听音乐使用24轨开盘录音机或现场演奏。理解:24轨开盘录音机录制时,现场音乐气氛已经缩水,再进行2声道母带压缩,音乐氛围再次缩水。也可以说,再高级的录音技术及其设备,能保存音乐细节的3、4成已经不错了。录音永远不如现场。而现场最佳聆听位置一定是指挥位置。

要得到重放音响与乐队现场一样的听感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可以作为追求目标。

音乐的成本极高。

一个是人才培养成本:小提琴手的培养从5岁~25岁,经历20年的打磨。我在大学读作曲专业,教育部、文化部规定2.5个师资配置一个学生。这在所有大学师生比配置是最高的;另一个是乐器成本。如吕思清小提琴500万美元,薛伟的小提琴>1.6亿人民币。大家也许都有一张“48把小提琴”的唱片,集中了48位演奏家,不要说薪酬,就是那48把小提琴的价值就是天文数字。

48把小提琴的齐奏音质与管弦乐队的小提琴音质有很多不同。不如乐队小提琴齐奏那么整齐划一,提琴群的那偌大一片散开的气质欠缺。

4、音箱的品质与价值

声音的记录已经将现场音乐变形,如果再经重放音响一折磨,原信息又要打折扣。

重放音响中,电源、音源、解码、前级放大、后级放大、连接线都可以做到很高的信噪比、瞬态、频响、失真等指标。这些不用担心。唯有终端——音箱是很难做到与电子设备比肩的水平的。

音箱,就成了音乐重放价值的累赘。但又不能缺失,必须要用。

一个价值上亿的节目(无价可比),经过录音制作剩下4千万,在经过跛脚音箱重放,100万都不到。经济价值缩水100倍。即便如此,也总比现场音乐便宜实惠。什么都前提条件都不讲,只讲大家都把交响乐队请到家里演奏,全国公民都玩乐队也不够需求。重放音响好,想在哪儿听就在哪儿听,想几时听就几时听。又方便,又低成本。

但是,重放音响的音箱却成了音乐极致体验的瓶颈。

音箱前端设备不用担心,只要音箱不拖后腿就烧高香了。因此,音箱就有两个性价比:一个是音乐性价比,另一个是产品性价比。

高性能音箱的音乐性价比,就是它能多大比例还原重放音乐信息。还原度越高,音乐性价比越高。尤其是管弦乐、交响乐类的还原。因为它处于音乐成本投入的价值高端。

产品性价比好理解:相同货色价格越低,性价比越高。

音箱的还原度,从技术上理解就是保真度。保真度与还原度成正比。

要实现音箱的高保真度,从技术上可实现的主要关键性客观评价指标如下:

1、频率响应特性。这一指标测量音箱的整体曲线平坦度。也就是每个频率之间能量输出的差异性。越平坦,差异越小,重放频率响应特性就越中性,不偏不倚地再现音乐信息流经前端的频响特性。最好控制在±1.5dB的波动。超过±1.5dB,就会被人耳辨识。也就不是高保真了。

2、功率特性。这一指标测量音箱的功率储量。功率储量与动态相关。储量越大,动态越大,重放的音乐生动性越突出。双管制管弦乐队在指挥位置的声音动态为127dB。(卡拉扬对乐队的训练采用了现代管弦乐音色创新,通透度有所提高,将交响乐队动态提高到128dB)如果要想重放音响达到127dB,如果音箱灵敏度为90dB/1W,需要至少储备4100W的恐怖功率。考虑录音时的压缩,降低40%的音乐声功率以适配前端性能为123dB,也需要2048W的巨大功率。

3、总谐波失真。这一指标测量音箱底噪及其信噪比。现有的总谐波客观检测,通常针对2次谐波和3次谐波,加起来叫总谐波失真。更多的谐波不做观察对象。其中,3次谐波的叠加是听觉最难接受的噪音。如C5音为523.251Hz,它的3次谐波为1569.753Hz,在十二平均律里,较G6音1567.98低了1.773Hz。超出了十二平均律规制,很刺耳。

三次谐波失真,就是三次谐波的叠加。因驱动单元设计或制造不当、因音箱箱体的设计与制造不当都会产生音乐声波之外的三次谐波。二次谐波是频率的偶变,三次谐波是频率的畸变。

总谐波失真是音箱设计和制造最难控制的技术项,尤其是超低频以下频域和时域。通常欧美的音箱或扬声器标称的总谐波失真大概在200Hz~3KHz范围。如果其标称总谐波失真0.5%,信噪比<13dB。比较音响电子设备≥110dB要差很远很远。

总谐波失真的最好物理捷径,就是大功率低振幅。功率越大、振幅越低,失真就越低。失真控制功率与振幅成反比:同是100W/90dB,失真0.5%,振幅小1倍,失真降低50%。以此类推。

4、波形失真。

波形失真是我提出的一个新标准。它不同于谐波失真。

由于物理制约,扬声器振膜和±气压不同,会形成振幅的前后不一致。这个不一致造成了扬声器前后幅频差异,这一差异就导致了重放音响有音箱造成的波形失真。波形失真了,保真度也就降低了。

其他重要的客观指标,如阻抗,是功放匹配的参考;瞬态,是音箱响应时间参考。

综上所述:性是人类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引导的极致审美扩展到了从美食到音乐的宽大范围;音乐可以仿真性交极致审美体验,其体验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重放音响系统。而重放音响系统的终端——音箱,成了系统保真的瓶颈。音箱的保真度越高,音乐的性价比越高。而音箱保真度最关键的客观评价指标分别是:频率响应特性;功率特性;总谐波失真(尤其是三次谐波控制);波形失真等四大指标。

反推理解:音箱性能品质越好,重放音乐效果越好,音乐价值利用越高,快乐极致审美体验目标越近。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inyifile@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