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放鞭炮
今天是公元2022年9月13日。上世纪80年代初,在那个物资相对还缺乏的年代,如果说是问起小时候春节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捡拾燃放鞭炮和春节期间与大人一起串亲戚(有压岁钱可以收的呦)无疑是我们儿时印象最为深刻,最是开心的两件事。
春节,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今年三十中午吃饺子要燃放一盘小点的,意味着除旧。(当然,有钱富裕的家庭不受此限制)年初一吃饺子时就要燃放一盘能够多大就多大盘的,意味着迎新。在我们当地,当晚一旦新年的钟声敲起,鞭炮声响的越早的人家就代表着越是吉祥,所以我们当地很多家户,特别是春节前结婚的家户,是一定要抢早放鞭炮的。
夜幕降临,家里对外的门口早早的就被父亲放上了长长的木棍或者竹竿,就是“拦门棍”,意味着拦住一切不好的“鬼怪”,祈求一家新的一年来的平安。
父亲17岁就是村子里的干部,还不久就升任了大队里的支书。所以尽管不是本族的长子,但承担的往往是长子的责任和担子,故本族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要经过父亲的。
劳累了一年,在年三十的晚上,父亲总是会做上些菜,把本院的男主力(叔伯们)都喊来,大家在一起吃个饭,喝些酒,聊会家长里短的事情的。
本族人的聚餐结束,就该我们小孩子们上演了。等叔伯们一离开,就到了放关门炮的时刻,关门炮是头天晚上睡觉前燃放三颗,第二天开门后燃放三颗的。那可是父亲给我特意购买的大雷子,特别响的那种,有炸雷响的那种,燃放后发出的响声要压倒村子里其他小伙伴的那种。
家里有春节备用的香烛,我总是抽出来一支,为的就是用它点燃这三个关门炮。
不等父亲提醒,我便会早早的从我心爱的盒子里拿出来三个,揣到自己的衣兜里,小步并大步的跑到院子大门口,窜到村子马路和我们出院子路交叉的宽敞马路处。父亲用矿灯给我照着,我仔细的拿出来一个雷子,放在平整地面上,把捻子捋直,用燃烧好久的香烛点燃它,然后迅速逃离10米开外,目不转睛的看着那个雷子。
在点点万家柔弱的灯光中,在漆黑的马路边,在其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里,在我和父亲的注视下,花炮捻子呲呲的冒着耀眼的火花,肆意的燃烧着,然后崩的一声,特别响的炸开,然后第二颗,紧接着第三颗。我知道,这炮声中有父亲的一年总结,也有对来年的期望。
也就是从00:00分起,我和小伙伴们变成了欢快的人儿。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一起,闻声向响起鞭炮的家户跑去,一会这一家,一会儿另外一家,一会是村子西头的人家,一体就又是村子东头的家户。
每到一处,静止在鞭炮爆炸的直径以外,在鞭炮声停止爆炸的那一刻,我和小伙伴们就冲进了烟雾之中,大家抢作一团,捡起落地了但没有爆炸的花炮,塞进自己鼓囊囊的衣兜里,有害怕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欢乐,是开心。
欢乐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一直持续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起床,放鞭炮,吃饺子结束。
我和小伙伴们则是要炫耀各自的战利品,谁捡的最多,谁捡的最大,谁捡的最勇敢。这一大荣耀如果被大家公认后,这个人是可以一直炫耀好几天。
天色大亮,捡拾鞭炮的活动结束。接下来便是进入拜年的环节。我们作为晚辈,要给爷爷辈份的,大伯叔叔辈份送饺子,拜年磕头的环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肯定是头站,大人们总是是先要给自己的孩子红包的,并且是大额的(5元和10元的)。这在当时已经是大额的票子,就是给自己的孩子压岁,以期望有个好的彩头。
然后就是大爷大奶,大伯大娘们,他们吃了你送的饺子,接受了你的新年祝福,压岁钱肯定是要给你发的。
少的0.5元,多的1元,2元。有的需要真磕头,有的不需要,但是压岁钱是必须有的,即使你去拜年没有碰到人,但是压岁钱还是会送到,不管是上门送来还是让兄弟姐妹捎来。你给我家孩子,我给你们家孩子。反正这天过后,我们小孩子们肯定有自己的压岁钱了,这可是我们自己可以支配的钱。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特别是超过5元的大额钞票)又会被妈妈以“替我们先保管”的名义没收掉。
这种串亲戚,既可以吃好吃的,还可以收压岁钱的活动是要连续好多天的,也是让孩子们持续欢乐的好多天,更是80年代亲戚间亲情存的见证。
眨眼间,如今的自己已进入不惑之年,我们也同好多人一样,搬进了城里居住了。
国家物资丰富,人民富裕安康。
河南实施禁燃禁放政策多年,鞭炮在过节期间是不让燃放的,孩子们的鞭炮也不再需要捡拾。现在孩子们有足够的资金,可以买到想要数量的鞭炮。
但,我想父辈们童年的那一场场的捡拾鞭炮,像打仗一样的欢乐是他们再也不能够,也无法体验得到的。
古人云:众乐乐要高于独乐乐的!1个人1个篮球的欢乐绝对比不上10个人玩1个篮球欢乐。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大人们骑自行车带着串亲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儿时快乐的童年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影像。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