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性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如何进行性教育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

大家好。

我们今天来讨论性作为存在,它的识别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有关性的新闻,并且还有对这条新闻的评论。比如性侵事件,在叙述具体内容之后是评论,其最终的落脚点是道德的角度或者法律的角度;再比如男性女性化或者同性恋的新闻,在叙述具体内容之后是评论,其最终的落脚点是性取向的角度以及深层次的关于性的价值观角度。

我们对以上两种新闻进行梳理,就可以看到所谓叙述具体内容,大多都是些满足观众好奇心的文字,它不一定客观也更谈不上真实,但绝对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些内容的根本方向是充分利用人性去实现预期目的。而这些内容存在的问题是给大众创造了一个比较虚幻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性不再是内化于主体中的一个要素,而是外在的成为人们精神世界各种需求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在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却经常说到“谈性色变”这样的话,仿佛性的话题只有在性教育的时候才是难以启齿的,难道这不是个奇怪的现象吗?

下面再去看内容后面的评论,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评论是把上面那些虚幻的内容概念化,之后再将其纳入到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框架之中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一些符合学科认知框架的结论。这一过程确实算是真正的研究范式,得到的结论确实发人深省,但问题是这样的研究范式或者结论毕竟是针对以上那些虚幻内容的,在科学权威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不会去关注最终评论的部分,而是更愿意相信上面那些虚幻的东西是真实的。

如此一来性就发生了异化,它不再是内化于主体的一个要素,它不再是一个人们精神世界中的要素,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被外界随意描述和评论的东西,而是变成了一个只停留在人的外部特征上的东西。讨论至此问题实际上就指向了性的存在,这个问题其实才是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产生的一个根源。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性作为存在的问题,目的就是要让性这个东西重新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上,而这样的工作应该被纳入到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中,在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中就要努力杜绝以上所说的种种隐患。

从认识的角度说时间空间是人们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感性直观的条件,这一说法是要解决经验和理性在认识上的统一问题;而广义相对论又说时间空间是统一的。这两点可以作为我们讨论性的存在问题的出发点。

如何进行性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如何进行性教育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性的存在问题,根本上来说确实是一个认识问题,而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展开来说,人性中包含着虚无,这是人对世界在最根本意义上的关照。虽然人性和虚无是不相容的,但它们却能以时空的形式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带给人性的影响有两个,其一人性是合目的的;其二人性是自由的。作为人性的使者,性的存在就是一种合目的且自由的主体。只要是主体,就有驱动力;只要是自由的,这一驱动力的方向就不是确定的。所以在一个人最初的生命中,我们体验性的存在首先感受到的是它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动性。

婴儿在出生后经过很短的时间,就能感受外界的刺激,比如声音产生的方向,鲜艳的色彩等等。这一阶段性作为存在,一方面表现为捕捉刺激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实现这一现象的过程背后的那个能动性。

在学会走路之前,幼儿的肢体活动范围有限但体验的意愿却很强烈,他会去咬、去抓、去拍打等等,通过这样的动作或者行为去建立和这个世界最初的联系。在这一阶段性作为存在,主要表现为幼儿向外界宣布自己存在的意愿。

在学会走路之后,随着活动范围的增大,随之潜在的、可能的危险也在增加,他又会经验到疼痛或者是害怕等等之类的感官状态,在这一阶段性作为存在,表现为幼儿的无意识和这个世界的碰撞和冲突。

以上这三个阶段再总结一下,就是性的存在表现为所谓的天性。它是朴素的、自发的,但却是经验绝对意义上的基础,这也可以看做是早期教育的哲学基础。

在开始学习之后,孩子的天性第一次受约束,学习需要耐心、细致的这一要求开始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和自我不成型的认知状态以及天性发生冲突,在这一刻我们看到孩子的情绪比较激烈,就是因为他的天性受到了挑战,他在这一阶段成长的主题就是寻求天性和现实的第一次平衡,最终平衡的结果就形成他的心性。

在这之后,随着他认知的逐步成型,以及在受外界影响之后的质变逐步产生,在对人事物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他的德性。

天性对应着孩子的自然属性,心性对应着孩子精神世界的属性,而德性同时对应着孩子精神世界的属性和社会属性,它是对孩子自然属性在认知层面上的扬弃。我们认为这三大性才是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性教育的起点,也是基准点。它是人们的认识在经验到人性存在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很多小学生的家长都会经历的一个情况:写作业和出去玩之间的冲突。

玩儿是孩子的天性,玩的过程就是孩子释放天性的过程,这是很多人都认可的一种观点。但大家忽略的一点是小学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虽然不成型甚至还有很多错误,但这样的认知是存在的。只要是存在的,认知就一定会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因此,在玩的过程也就是天性释放的过程中,孩子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更加倾向的那些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感受就会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逐渐固定下来。之后,他们的精神世界自然就倾向于不断地追求这样的感受,并执着于追求这样感受的活动。

而从学习这方面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对一个人的天性进行“塑形”的过程,所谓“塑形”就是要在认知层面上按照人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对天性进行修正,显然这样的过程和天性的释放从根本上是冲突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学习是直面人性劣根的过程。

面对以上现实而客观的对立关系,很多家长会将这样的对立关系看作是光靠语言表达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于是才有“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之类的话题,这样看待问题的底层逻辑是规避人性劣根这一实在,它从底层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又怎么可能在现实中行之有效呢?

这里我们要深入一层说两点,一是从孩子这方面来说,天性是必须要被修饰的,这是性合目的的、能动的要求,因此它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不是语言能定义的,因此单纯在语言层面的努力在天性面前是无力的、甚至是无效的。在人的认知中只有逻辑和经验才能置天性于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中,只有在这样情境之下的自省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对天性的修饰。并且重点是这样的事情越早开始操作越容易实现。

二是从家长一方来说,如果家长坚信沟通是有效的,那其实就只能证明一点即家长对学习在认知方面的要求是忽略的,因为但凡对认知的发展过程稍有概念或稍有了解的家长都会在语言方面有所收敛。同时我们之前就说过,语言在更多时候是用来表达人性的,因此与其说是家长和孩子就作业问题闹矛盾,倒不如说是双方人性之间的冲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另外从成人的角度来说,只有视自我的人性不需要修饰的认知,才会产生想“诚心诚意”地通过语言寻求外在改变的需求。

由此可见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都理解,但就是没多少人愿意这么去做。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inyifile@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