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店的故事视频(理发店的故事视频大全)

今天看到的理发店,或者发廊,一般是很小的门店,它们可以出现在热闹大街上,也可以出现在幽静社区中。理发店中,有的是店主一个人单打独斗给顾客理发,有的是以“夫妻店”形式,还有的是店主雇佣几个学徒或帮手。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潮汕地区的理发业往往是以集体结社形式出现,理发师依附组织进行谋生、发展,此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我所生活的饶平县城黄冈镇就有这样一个理发社。据一位曾经在理面呆过多年、现在年近六十的老理发师讲述,当时的饶平县城中有很多外地客家人为别人理发。从前,理发被认为是较下等的职业,往往是出身贫寒的客家男子才做此行。牵首发起黄冈理发社的,正是来自外地的一位客家人理发师。黄冈理发社是以合作社的性质进行,带有行业协会的影子,并且有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理发店的故事视频(理发店的故事视频大全)

我所认识的这位老理发师的先祖是梅州市大埔县(刚好处在饶平县北面)客家人,然而老理发师出生在饶平县黄冈镇。大埔是山区县,从前多是穷山恶水,生存环境相对险恶,于是流入潮汕地区做工的大埔客家人在所不少。老理发师的父亲同样是一位理发师,因为环境所迫,加上家庭影响,老理发师自十六岁开始,就开始手操剃刀为人理发了,他们父子两代都从事理发行业。

黄冈理发社的全体员工最多时有一百多人,里面成员有社长、副社长、会计、出纳、后勤、理发师等多种角色,算是不小组织。我所认识的老理发师是在“文革”后才加入该社的,当时他在里面工作二年后,经县劳动部门批准转正,成为里面正式员工。从这位老理发师叙述中,黄冈理发社的成员很多是客家人,这也是外地客家人保护自身发展的一种形式吧。

黄冈理发社的大本营(或者说是最重要营业点)是在中山路,这是当年县城最热闹的街区,从前的县城文化中心红星电影院就在这条繁忙路段上。由于人来人往,中山路营业点的生意曾经十分兴隆。营业点分为楼上、楼下二层,里面的理发师常年维持在三十人左右。而能在这里理发的理发师也不简单,要手艺得到社中同行认可,才能在中山路营业店为人理发。

除了中山路营业点,黄冈理发社还在菜场街、南门、西门等地拥有六七个营业店,经营网店遍及县城各地。在营业点中工作的理发人员,少的只有三四人,多的就达十多人。

据老理发师讲述,就收费而言,约在一九八五年,假如在中山路营业点理一个头发,收费约三角,在县城其他营业点理一个头发,收费就要二角五。之所以中山路营业点的收费较高,说白了,还是因为这里的理发师工艺水平得到认可,使得收费略贵。我本人曾在中山路营业点理过两三次头发,具体收费却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当时一进门,可看到店中有很多理发椅,而前来理发的人一般不挑选理发师。理完发后,顾客就走人了事。

至于黄冈理发社何时发起,这位老理发师感到茫然,他只能推测,该理发社自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就有了。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之一,黄冈理发社曾经生意十分兴隆。后来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加上体制僵化等问题,生意日渐清淡。与此同时,黄冈镇中自己开理发店为人理发的个体户越来越多,他们对理发社的生意冲击不小。黄冈理发社的日子结束在所必然。

到了公元一九九○年前后,最终黄冈理发社宣布解散。而这位老理发师不得不做起自由职业工作,他还是重操旧业,为人理发谋生,他的理发室就位于县城的联光社区的家中。

追忆从前的黄冈理发社,再看看今天的时尚理发店,老理发师的感概万千:“环境变了!收费变了!发型变了!”从前老理发师为人理一个头,前前后后要花一二小时,而今天普通门店理发师为人理发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不到五分钟。尽管理发时间缩减,县城人民对发型要求却显多样化。老理发师只有不断学习手艺,以适应新时代人们对发型的不同要求。

黄冈发理社早早消失了,然而黄冈理发社作为记忆中的影像之一,至今印在曾县城生活多年的“五十后”、“六十后”和“七十后”的脑中。相信饶平县城的“八十后”和“九十后”对黄冈理发社是不太明白如何一回事。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inyifile@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