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亲子教育心得体会总结(家庭亲子教育的想法和做法有哪些)

问:怎么把书读进骨子里?

觉得自己知识贫乏,想通过看书来让自己内心充实一点,选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来读,但是感觉看完一本书,过几天就忘了,里面的很多内容,这样去看书有意义吗?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读一本书,要怎么来读才算是把它读懂了,怎么才是把书读进骨子里?

家庭亲子教育心得体会总结(家庭亲子教育的想法和做法有哪些)

徐冰《天书》

这实际上说的是三个问题,即读书目的、读什么和怎么读?

觉得自己知识贫乏,想通过看书来让自己内心充实一点

一、读书目的

  • 知识可以令内心充实吗?

“内心充实”是一个基于自身感受而产生的感性觉知,要产生这种感受,除了读书获取知识以外,还有很多的路径可以达到,譬如听音乐、看电影、看戏剧、吃美食、画画、写字,再比如运动,或者漫无目的地在一个好天气,去户外走走,散散步,和亲密的朋友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等等,任何一项令自己沉浸其中,产生“心流”体验的行为,都可以达到令“内心充实”的感觉。

既然知识不是唯一的手段,为什么会觉得知识可以令内心充实呢?

或许是因为获取知识可以提升技能,掌握世间法则,往大了说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往小了说可以增强自信,提升竞争力,在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面前,多一点底气。

也就是说,“一定要收获些什么,读书才没有白费时间”。

这一点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 收获什么才算一本书没有白读?

其实这并不是某个个体的问题。互联网的兴盛,尤其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充斥在我们眼前的所有信息已经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

五分钟就能掌握的XX百年经典的奥秘,你还在等什么?

掌握了这两个要点,不信你学不会年入百万的XX秘籍?

三大策略、六个要素,学会复制这个套路还愁赚不到钱吗?

……

是的,就是这样的信息,无止境地充斥在我们周边,无论一个人多么淡然,久而久之,都会产生一种错觉,如果在我阅读的每一段文字里,在我看的每一个视频片段里,不能得到点什么,就好像亏了什么似的。

急功近利,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如今,这个心态也普遍体现在了阅读上。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如同今日的我们对读书产生如此强烈的渴求与焦虑。每个人都在被教育,无论你经历了什么,读书都是一定能够让你得到些什么的最后保障。

读书的确能够令我们得到些什么,但不是通常所宣扬的那样。

一本书要被一个作者写作完成,直至出版,最后捧在读者手中,字数少则8-10万字,普遍为20-30万字,更遑论那些百万字的大部头。

仅仅是不带脑子地用手在键盘上机械地敲下这么多文字,也是需要花费相当的力气和时间才能完成。

何况,写成一本书,从前期的构思、素材的搜集、查询、累积、整理,中间写作的结构、章节、情节设置,以及文字的表达、描写、修辞等等,都需要耗费一个写作者巨大的脑力与体力,更不要说这其中长期独自面对自我的孤独、进展不下去的枯竭、身体久坐的疾患、能否顺利出版与拿到稿酬版税的忧虑……

在一本书面前,无论它被读者喜爱或者扔进角落当做废纸,它的形成都是一个人,用尽了他某一个阶段的全部生命能量凝结而成的。

不要说司马迁曹雪芹、托尔斯泰、普鲁斯特这样的大家,即便如同我这样一个无名氏,在打算写下这篇回答时,也是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的阅读认知来写下去的。

我们为什么会那么理所当然地认为,一旦一本书被我捧在手上,哪怕只翻了几页,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领悟和启示呢?

博尔赫斯在他一篇名为《沙漠》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个短短的故事:

我在离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弯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地松手,让它撒落在稍远处,低声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句并不巧妙的话十分确切,我想我积一生的经验才能说出那句话。

阅读是一种缓慢而深入地行为,是一个必须投入长久注意力去累积和转化认知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达成。

最珍贵的启示,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智慧,才能够被辨识出来。

  • 如何获取有效的知识?

知识,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普遍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

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下市面上,针对各个学科、门类、职业等的技能型、工具型书籍,多如牛毛,只要出于掌握某个技能或获得某些知识点,去看一些比较靠谱的书评人的推荐或者看一些经典书籍排行榜即可知道。这也是各个平台推荐的最多、最密集的类型。

选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来读,但是感觉看完一本书,过几天就忘了,里面的很多内容,这样去看书有意义吗?

二、读什么?

很显然,你还没有适应阅读一本书时,如果没有很快地从中总结出三、四、五个知识点或价值点,就感到不值得读的阅读心理。

总体而言,书籍可以分为两大类别,虚构类和非虚构类。

小说归类为虚构类。

这意味着,当你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哪怕是网文,其实是在进入一个透过文字虚拟构建起来的世界,尽管它常常以现实为外衣进行包裹,但它的本质还是以故事为核心的叙事,需要读者跟随作者的文字,走入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去见证书中人物的命运沉浮。

它由一个又一个情节、庞杂的支系所构成。与我们日常熟悉的工具类、技能型阅读中,明确的定义、逻辑分明的归类和清晰的知识点呈现相比,小说的阅读,或者说文学的阅读,锻炼的是一个人抽象的思维能力和感性的感知能力,它培养的是人的心性,想象力、洞察力和直觉,这些是构建一个健全人格十分核心的素质。

(99%的霸总、甜宠、仙侠穿越类网文除外)

譬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他从旧睡袍破损的线头上开始讲述,读者从这个线头跟随他细腻的描述,进入到“他”的童年、家庭、爱情,以及诸多关于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对艺术的见解。

只是这种追随,又何其容易呢,那可是300万字的巨作啊。

这世上,能够读全的读者,少之又少。

但哪怕是出于好奇,当你翻开它的第一卷时,你就明白它为什么难以进行下去。

这其实也是一种收获,因为我们知道了有一种叙事是这样进行的。

如同我们通常看到一座漂亮的房子,会看到的是它的空间结构、装饰风格以及功能规划等等,但普鲁斯特可能会从为这个房子选址时,地面上的花花草草、土壤构成,乃至于房子横梁、立柱的木料的生长周期、纹路等讲述起,甚至讲着讲着,又想到其它的一些神秘事件,譬如梦见三百公里外的一只飞鸟,岔到那里去再讲一讲。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每部书籍都有它的命运,每部书籍也都在挑选着它的读者。读不下去一本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这样的阅读就失去意义了吗?不如说,这样的写作有没有必要呢?

这样的小说,绝大多数情节都十分冗长而枯燥,读的人不明所以。即使是专业的作家或者读书人,也不是以记住书中的情节或立即总结出几点价值来看待读书是否有用的。

但是阅读它的意义在于,我们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形式的文学叙事,有这样一种对往事的回忆表达,有一种在极微小的地方扩展出一个宏阔的时空的写作技能。

一个作家,在这样的讲述中,创造了另一种令我们内心震撼的形式。诗人陈先发说,繁缛隐居神圣。

这正是普鲁斯特以及普鲁斯特们的动人和价值所在。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仅仅知晓了这些,就已经是极大地收获了。

在小说中,情节只是辅助塑造人物的设置,让读者看到在关键时刻,人物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我们从中窥见的,是人性的驳杂与丰富,它令我们回到现实的世界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有了一重参照,有一重理解和懂得。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读一本书,要怎么来读才算是把它读懂了,怎么才是把书读进骨子里?

三、怎么读?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吧。

有一天,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了一个他见过的名叫梅拉尼亚的城市,讲到后来,他反复地、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描述一座桥。

终于,忽必烈汗问:“可是,支撑桥梁的石头是哪一块呢?”

“整座桥梁不是由这块或者那块石头,而是由石块形成的桥拱支撑的。”马可答道。

忽必烈汗默默地沉思了一阵,然后又问:“你为什么总跟我讲石头?对我来说只有桥拱最重要。”

“没有石头,就不会有桥拱了。”马可回答。

这是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假马可·波罗之名,向我们讲述的关于城市的故事(实际是虚拟的城市)。

卡尔维诺还讲了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下棋的一个小故事。

忽必烈汗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棋局上,而是困惑于下棋的理由。每一棋局的结果非赢即输,但输赢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赌注?

对手一将军,胜利者的手将国王撂倒在一旁,只剩下虚无:一黑色方格,或一白色方格。

马可·波罗却说:“大汗,阁下的棋盘嵌有两种原木:黑檀木枫木。阁下聪慧的目光所注视的方格是从干旱年头生长的树干上的年轮切砍下来的,您瞧见了它的纤维组织如何排列吗?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隐约浮现的节瘤,这代表曾有一嫩芽试图在一个早临的春天发芽,但夜里的寒霜却使它凋零。”

“这里有一个细孔:也许曾经是昆虫幼虫的窝,但不是蛀木虫,因为蛀木虫一生出来,便开始蛀蚀树木,毛毛虫啃食树叶,是造成这棵树枝挑出来砍掉的祸首……这边缘是雕刻师用半圆凿刻画出来的,以便与下一个方格相接合,更突出……”

一小片平滑而空洞的木头可以解读许多道理,这令忽必烈汗惊奇不已,而马可·波罗已经在谈黑檀木森林,谈载运木头顺流而下的木筏、码头和倚窗而立的妇人……

关于观看,唐诺老师总结说,这是两种典型的思维,一边是忽必烈汗式的尖锐而深入的概念思维,一边是马可·波罗式专注而兴味盎然的实体思维。

像不像我们这个在短视频和网文里被高度浓缩的时代?

当概念化的快速扫射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认知的方式,或许我们也将随之失去一种凝视的能力,那种在众声喧哗中辨识出某人某物的感动,在无限广大或微小之地辨识出一种永恒与广大的智慧。

我不想赘述种种读书的方法论,因为这其实是完全可以透过实践和自学就能够掌握的。

所有的经验或者道理,都是正确但与你无关的,不及自身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去阅读一本所产生的碰撞和感受真实而有效。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inyifile@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