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儒释道文化形成有先后,佛教至汉代才传入中土,但是我相信,孔子一定是深切懂得老庄、佛的。不知老庄则少了人生的那份逍遥豁达;不知佛,则不足以升起那份以天下为任,普渡众生的慈悲心。

拥有这种逍遥豁达的出世智慧,做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之事。孔子一方面淡薄名利、声望;另一方面又在谈孝、爱、仁、义等能够为人们带来声誉的词。后世以来,又出现了多少假孝、假爱、假仁假义的人?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从最为本质的视角来看,孔子谈孝谈爱,本心不在于孝、爱这些词眼儿上。为什么?孝乃天性本然如此,虎毒不食子;爱乃天性本然如此,物不伤其类。既然本来如此,人人都会这样做,何必再多此一举地强调出来,就像告诉人要会吃饭一样?孔子想告诉我们的是:面对人生应该做的事情,正视本心去做就是了,不论走多远,始终坚持澄澈初心,这就是赤子之心。

本来孝就是孝,却说“好好孝敬父母”,如果不“好好”又怎么称之为孝?本来爱就是爱,却说“认真去爱”,如果不认真,又怎么可以称之为爱?是啊,多少人又真正面对过爱,多少人可以抛开金钱、房子等条件真正爱过,真正感受到赤子之爱的任性与洒脱?
就像水鸟抖落羽毛上的露珠,抖落“做给别人看”的好面子,抖落“需要被人赞美才去干”的外部支撑力,抖落“帮助人就需要被人感恩”的担子,抖落“孝敬和爱需要及时回报”的怨言,回到那个赤子之身,随便想一想,该有多轻松?

抖落了一切社会给的“名利、虚荣、赞誉”等名词,抖落一切包袱,再回头看看《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就会改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首先要先抛开孝悌、犯上、作乱等名词,重点看“务本”这一句,本立而道生;孔子谈孝,最终还是回到“道”的本身,孝是天道,是天地之本。生而为人,遵循天地赋予的秉性,做该做之事,毫无条件地孝敬父母,就是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不仅仅止于“孝”这一方面,人出生之后,吃饭、睡觉、孝父母、关心朋友、关爱妻子丈夫…这些必然要面临去做的事情,去做就是了,做好自己,无论世界如何评价。这看似很简单,实际又很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就是佛所说的“实相”,也是儒道的“天道本然”。
不奉行孔子为“圣人”,是对孔子的最大尊敬,圣人之名违背圣人之道啊。孔子真的很希望当“圣人”吗?我想不然。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