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渺璇!”路上面对同学热情的打招呼,女儿没有任何回应,面部表情夹杂着害怕和紧张。我只好回应圆场,化解尴尬。这样的场景重复了许许多多次,我的心情依次经历着不解、忧心、期待、愤怒,最后抵达绝望。
为什么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回应一声呢?要是以后同学都不理你了,以后没有朋友了怎么办?回家告诉你没有回应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如何去做,甚至还现场练习了好几个回合,每次出门都鼓励和提醒遇到同学怎么做。结果仍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给点惩罚吧,打也打了,零食和饮料的待遇也切断了。你还委屈地跑过来表示宁可以后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也不愿意改变。我的脑海上空的一场大雨、一阵狂风浇灭吹熄了我的怒火,填补过来的是遮天蔽日的海啸巨浪,绝望,无尽的绝望。
知道改变一个人很难,所以也没有期待一步到位,而是能循序渐进,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而你的行为好似在说,不,岿然不动最欢乐。
绝望过后,开始思考,强行用外力去推动改变真的对吗?过程的痛苦代表方法的错误,除非你自己愿意改变,从内心出发,才是正道。更进一步,我开始思考,真的一定需要改变吗?
沈渺璇,当你看到此文时,我已经离开了……呸,我不是在拍电影。我活得好好的,前几天刚刚指挥体内的免疫细胞大军剿灭了新冠病毒的入侵。
咳、咳,从头再来。沈渺璇,当你看到此文时我已经原谅了你没有回应同学的打招呼。原谅不代表单纯的放弃,而是思考后的战略性放弃。引发思考的种子是一本书——《追风筝的人》。
小说的主人公叫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在阿富汗,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男子气质是孔武有力并有美德,阿米尔的父亲就是这种理想男子气质的代表。这位父亲是个商人,他不仅富有,还非常慷慨、正直、勇敢。
而阿米尔,他喜欢看故事书,喜欢写作,是一个身体有点孱弱,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这种性格在阿富汗并不讨喜,就连他的父亲也不喜欢他。阿米尔经常被小孩欺负,却不敢还手,每次都是他的小仆人哈桑为他挺身而出。而当他回到家,父亲问他为什么哈桑的脸上有伤的时候,他却回答:“哈桑不小心摔了一跤。”阿米尔的回答表明,正是他的怯懦和不诚实让父亲无法爱他。
阿米尔人格中缺少的美德,偏偏在他的小仆人哈桑身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哈桑非常阳光、纯真、正直、勇敢,是一个忠诚的朋友。他比阿米尔小一岁,却担当起侍奉和保护阿米尔的责任。
小说里没有交代阿米尔的父亲有没有采取一些手段改变阿米尔的性格,我猜应当是有的,只不过结果是失败的。
阿米尔对哈桑的态度经历着从羡慕到嫉妒再到狠,他设计栽赃给哈桑,导致了哈桑一家的离开。阿米尔没有获得原本期待的快乐,反而背负了道德上的枷锁。
不久之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的父亲带他辗转去往美国,开始了新生活。在美国,父子俩相依为命,原本疏离的关系渐渐多了温情。阿米尔上了大学,很适应美国的生活,而父亲却总是因为文化隔阂与人发生冲突。这时,阿米尔就会出面缓和冲突。他和父亲的角色终于开始变得平等,甚至还发生了置换:父亲在美国格格不入又顽固的表现,很像一个小孩,而阿米尔却像父亲一样安抚和包容着他。
社会价值观是多元的,所谓的正确道路不止一条,固执地坚持一条道走到黑,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阿米尔的父亲。我不一定是对的,你不一定是错的。未来是你自己决定的,儿孙自有儿孙福,我,想想今天晚饭吃什么去了。
2022/12/30
新冠康复后
于上海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