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又联想到刚播完的热剧《狂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出自《国语.晋语五》。原文是这样的:
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击之以杖,折委笄。

意思是说:有一天,范文子很晚才退朝回家。他父亲武子就问:“为什么那么晚啊?”范文子回答说:“秦国来了个使者,在朝堂上打哑迷,出难题。大夫们对答不出,我只好一连三次发言,幸好没有出丑。”武子一听就火了:“别人不是对答不了,是要让有经验的前辈出面。你幼稚得很,却要多次抢在别人前面出风头。我若不在了,你还能干得了几天!”说着举起手杖就打,打断了文子的帽簪。
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我感触最深的家庭教育。古人家庭教育就是“严字当头”。文章中的武子是退休的大官,儿子文子是列卿,都是大臣,却动手就打,而且还下手不轻,都把帽子上的簪子给打断了。足可见古人教子之严。可是想想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不要说打了,骂几句都不行。不是把你顶个半死,就是关上房门或摔门而出,甚至还能给你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
但是一个“严”字就够吗?远远不够!《狂飙》中陈书婷的儿子白晓晨为什么会那么无法无天?难道陈书婷对他不够严吗?记得陈书婷出场的那一集,白晓晨用枪向着李响和安欣,陈书婷直接将桌上的一把枪扔向了白晓晨,并严厉的要求白晓晨道歉。这样的场景在这部剧里常见,可为什么白晓晨还是那么肆无忌惮呢?这和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首先,白晓晨的父母都是黑道出身,身上有着一股匪气。白晓晨天天跟父母在一起,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其次,陈书婷虽然对孩子很严格,但更溺爱!剧中黄瑶第一次到高启强家里,动了白晓晨的八音盒,白晓晨就向黄瑶发火。高启强出面和事佬没有做成,反而被陈书婷质问:我的儿子再也不能受这样的委屈。陈书婷对孩子的溺爱,不分是非,这才是白晓晨能够无法无天的最大原因。最终也导致了陈书婷因白晓晨而车祸身亡。

陈书婷出场气场满满

对孩子的严厉让两个警察成为了摆设

对儿子的溺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那如何才能避免这类事情发生呢?俗话说:“三岁看老”。因为孩子从三岁起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三岁前的孩子,活动都是一种下意识或者说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而到了三岁,意识就开始主导人的行为。如果这时候大人不能正确的去干预孩子,那么就会养成一些坏的习惯,而这坏习惯将伴随一生,很难改掉?。
所以在这时,家长必须趁早干预,并培养孩子一些好的习惯:
一、规矩意识
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
二、礼节意识
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序,懂得孝悌之道。比方说上文里面提到的范文子,就是违背了长幼有序的礼节。有人对这种意识嗤之以鼻,认为它是封建落后思想。所以现在人们最常见的做法是,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就先给孩子吃,孩子吃剩下的,再大人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以为,所有的好东西都应该是我先拥有,我有了才能给别人。平常时期还没什么,但一碰到为难时刻,这种自私心理就会要了命的。古时候,一家人要吃饭了,最大的长辈不让动筷子,那是谁都不能动的。
三、责任意识
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必须是自己去做,不能假他人之手。而且如果做不好,必须承担该有的处罚,包括受罚。你看范文子那么大了,还是个大官,但挨了父亲的打也不还手,这就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因为父亲已经把自己的错误都讲明白了。
所以啊,教孩子真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父母爱孩子那是天性使然,但不能溺爱孩子,必须让孩子在规则的范围内行事,有错就要接受惩罚。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