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接到一个电话。老同学打来的,问我去不去参加小学同学的聚会。我一楞,因为我已经不太记得小学的同学了,推说有事,就挂掉了电话。
望着远山,努力的回想一下小时候的事。
那时的时光真是美啊,山连着水,大片的稻田,一个个村庄点缀其中,后来又有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厂,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进了工厂,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的父母也从遥远的农村来到这里。那时的工厂,无论大小,都有宿舍,学校,食堂和医院,大家都在这个单位里过着上班,下班,成家生子的日子,每家大概都有两三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一个学校,一起吃一个食堂的饭。生活虽不富裕,但大都很平稳。没有太多的波折。同一个单位的人,经济,家庭条件都差不多。所以,也没有什么攀比,歧视什么的,大家都差不多。那个时候,人和人很亲近,四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厨房四个角,打四个灶,分别属于四家人,每隔四间房,就是个厨房,宿舍里无论一家几个人,都只有一间,除了床和一张桌子,基本上没啥了。早点基本都在食堂吃,用的也是公共水管,所以,一起排队打开水,打早点,排队洗衣服洗菜,一起在厨房炒菜,成为共同的生活,似乎这个单位的人,过的都是同样的日子。
不知不觉,到了上学的年纪。工厂里的小孩在工厂里的学校上学,农村里的小孩在村里的小学上学。这时候有了一点点区别,因为那时候的农村真的很穷,学校在一个山头上,是用以前古旧的寺庙修改的,小孩子们也是穿着破破烂烂,脏兮兮的。工厂里的小孩稍微好一点,虽然衣服是旧一点,都是哥哥姐姐们穿过的,但至少去上学的都是干干净净的,工厂里的学校也要新的多,至少没有破破烂烂的感觉。因此工厂里的小孩会嘲笑农村里去上学的小孩。两个学校的孩子们同一条路要同走一大半,都不交往。工厂里小孩在村子里被鸡鹅狗欺负时,农村小孩就会在一旁兴高采烈的拍手笑…去学校的路很远,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大路要绕过工厂和乡村,弯弯曲曲,很远。小路靠着山脚,虽然也要翻山越岭,穿过几个小村庄,爬过一个山坡,先到农村小孩的学校,算是走了一半的路。下了坡再爬上一个坡,穿过村庄,再下个缓坡,才到山脚下的学校。那时候可没有人接送,小学生就成群结队的去上学,胆子小的跟大人走工厂的大路,顽皮的结队走小路。在村子里经常被公鸡,大鹅,小狗追的满地跑,最可怕的是农民家养的一条狗,我印象实在太深了,是条很大的狗,大概是因为牙都露在外面,因此大家都叫它包谷嘴,它家在山脚下的一个很窄的巷子里,因为地势高,上学时我们都要经过它门口,它就站在门口台阶上,因为是居高临下,这条狗很有优势感,一看见我们这些小不点,就狂吠不止。我们经常被吓哭,只好结伴拿着石头同行。这条狗欺负了我们三四年,后来熟了才不叫了。凶归凶,但从来也没有咬过谁,后来大约是老死了吧,上中学时就不见了。但却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
我也奇怪我为什么不喜欢走大路只喜欢走小路。因为那时候的风景真的很美,山上有瀑布,山下有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到处都是田野,荷塘,那时候的风景比现在的五星级景区也差不到哪去。那时的我,非常顽皮,上学放学就图在路上玩耍,春天有很香的槐花,可以摘了吃,夏天有大片的野蔷薇,花虽然是那种小朵朵的,但是也很香,池塘里有好多农人养的鸭子,秋天可以到稻田里逮蚱蜢。山上掰包谷杆杆,当成甘蔗啃。到了五六年级,胆子越发大了。放了学敢跑到山里找野菜,摘茴香花,现在都叫格桑花了,儿时满山遍野都是。大把大把的采回家插在罐头瓶子里。因为贪玩,经常玩到天黑才回家,免不了被老妈收拾一顿。有时去玩水衣服湿了也不敢回家,捂干了才赶回去,免不了被臭骂一通。
小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如何避免回家被收拾的问题。不知是谁听说的妙招:回家前捡个小石头祷告一翻,求小石头保祐回家不捱妈妈打骂,然后装囗袋或书包里,不要扔掉,就可以了。于是妈妈们整理小孩的衣物或书包时,里面总是会有许多小石头。以为是小孩当玩具拣的。谁也不知其中还有玄机。
我的童年,没有玩具和零食,山坡田园,河流小溪,都算是玩具吧。零食最多是自家或小朋友家自做的咸菜,但是感觉还是很快乐,很幸福的。所以现在喜欢到有乡野风味的地方游玩,大概是受儿时的影响
现在,人生已经过半,风景也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亲人朋友也离散了,行走间,总是会不经意地去寻找儿时的印迹。因为那时天真快乐的情景啊,永远都不会忘记!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