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家,除了宅还是宅。有人宅在家会感觉无聊难受。我不怕。自认为宅的底子比别人要厚实一些。宅了惯了,也给自己画画像。
宅着的时候除了睡觉就是吃饭,然后看看书,看看电视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很方便收集信息,信息了解后会静静地坐一会儿,默默地想一想,捎带整理整理。有了大致轮廓以后,通过关注的一些公众号,向纵深方向做一些追踪,补全自己的认知缺陷,努力往科学理性方向靠拢。没搞自媒体,蹭热度似乎又有些廉价和自私。还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吧。
睡觉做得不错,从未有过和床这样的深度的融合,每天在床时间占一半还多,实打实保证有八小时以上的睡眠,踏实饱满。吃,就比较随意些,因为不负责做饭,也没资格挑三拣四。基本上做啥吃啥,不过爱人是此中高手,倒也调适得当。不会油嘴滑舌,也无甜言蜜语。表扬鼓励的话总觉得说出来有点假假似的,索性不说。没有饥饿也没有厌食。有称体重,不增不减,和往常变化不大。每天晚饭坚持散步,有固定的线路,也有大致相同的时长。然后就是看书,多年养成的习性,家中有书,好多本。我算一个离不开书的人,家乡老屋内,单位宿舍里,城里家中都有书橱,满满的书,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等种类齐全。不为收藏,许多书都是因为感兴趣才从书店买回来的,绝大多数都读过。习惯给自己定上一个小小的读书计划,基本能够按步实施,而且还是超额完成。所谓超额源于自己读书的一个习惯,喜欢把过去读过的书和眼下读的书结合起来,这样做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更容易融会贯通。所以读《顾准文集》时就顺带重读了《顾准传》,读《世界不是平的》就翻出了《世界是平的》,读《大破局》就找出来《国家命运》。除了睡觉,吃饭,兜圈,余下时间全部用在捧书上,坐着捧,躺着捧,半坐半卧也捧。有一个重要体会就是坐着不如躺着舒服。但躺久也是很不舒服。
每天晚上六点,准点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特别关注》栏目,身居斗室,心怀天下。国际国内新闻一网打尽。感兴趣的话题,用手机上网,再做信息补充和疑问解读。手机里添加了有许多公众号,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但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上面的观点思想都信都不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幸亏没有人要我做决策,知道也就足够。不制造见解,不贩卖观点,更不去争辩是非。始终以主流媒体作为获取信息主渠道。再做一些补充解读,比如通过《柳叶刀》、《知识分子》、《丁香医生》、《知乎》等平台看一些深度报道或专业论文。通过《凤凰周刊》、《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等著名网站关心关注各类评说评论。再通过诸如《今日头条》关注各类帖子专题,解读各种新闻事件和各类表达,从中体察人性,体悟生命。喜欢把自己带进具体情境中去,设想假如自己是众多角色中的某一个将如何做自己。建立同理心,培养共情力。
一点想法也没有不现实。譬如对疫情的观察思考是题中应有之义。诸如此类的疫情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有过多次发生,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现在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疫情发作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罢了,这也算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报复吧。为了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很多野生动物付出了几乎灭绝的代价。前些日子刚看完《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有一些感触。试想,如果自然界的动物们没有人们去吃他们,没有人们去贩卖他们,或许当年非典和当下新型肺炎就有可能避免发生。但今天这一切都只能是假设了,可以说如果人类尤其是中国民众不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好了伤疤忘了痛,那么这样的疫情光临我们次数只会越来越多,造访的频次也只会越来越高,这应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或无法逃脱的天然宿命。
虽然说人类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征服自然,尤其是治愈疾病的能力也越来越高。但即便人类科技再发达,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多的时候还是显得束手无策或无能为力,虽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要打赢这场战争。但我们心底里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类有时候在瘟疫面前还是显得十分渺小。在这样一个“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的时代,病毒对人类的杀伤力轻易地就能成千上万倍放大。人类还是不要那么傲慢为好。这次疫情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幸的,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达官显贵,抑或是亿万富豪,都有被感染的机率,没有人能够幸免,也没有人能够超然于瘟疫之上。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人类才能真正的懂得敬畏。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