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别想看动画片了;
这个星期就不能再买玩具了;
你给我面壁思过二十分钟去;
不打你不长记性;
给我罚抄十遍;
大多数父母轻则断电视零食玩具,重则扇耳光揪手臂打屁股,但其实很少父母有真的明白惩罚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确错误的来源和归属方——
有时候你认为孩子犯了错,但其实是自身情绪和接纳出现了偏差。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等一会就去……”,往往这句话会带出来很多情绪:明明几分钟就能做完的事,为什么现在不可以,为什么要拖延……比如,你让孩子整理玩具,孩子说等一会,但家长却生气了,孩子犯错了吗?他犯的是不整理玩具的错,还是不马上去整理玩具的错?但是孩子有说不整理玩具吗?
每个人的接纳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像是很常见的有人喜欢从尾部开始挤牙膏,而有人习惯从中间开始挤,那么从尾部挤牙膏的接受不了从中间挤的人,也有人觉得就挤牙膏而已,随便从哪里挤都一样。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却常常引发争执。孩子的事也是如此。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犯错时,不妨先想一想:这个错误是谁的。比如还是前面说的整理玩具,孩子说等一会,这还没有上升上犯错的程度,可以跟孩子说:妈妈好希望看到你现在就将这些玩具就收拾好呢,因为我想看看你是怎么收的,我想学一学;那我过五分钟再来,会看见整理好的玩具吗?你会给我一个惊喜对不对?

知道惩罚的目的——
是让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这核心则是让孩子知道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误。
不管是让孩子不看动画片、不买玩具,或者面壁一个小时、挨几下手板等,这种物质或身体上的惩罚并不能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我错在哪了”。
当物质惩罚和体罚来临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早就被转移了:我不能再看动画片了,我吃不到巧克力了,爸爸妈妈要打我了,我怎么样才能不被打呢?你看,孩子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他所犯的错误上,而是在怎么应对这次的惩罚。
所以在惩罚之前,父母不妨先平稳下情绪,再跟孩子聊一聊: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你自己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吗,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我这样那样做你会有什么感受等。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到:我这样做对不对。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认识后,父母再及时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最好的方法是以身示范。当孩子心里有了正确的方式方法,那么下一次也就不会再做出错误的行为。

清楚惩罚的边界——
也就是说,什么是需要惩罚,什么则是不需要惩罚的。
比如对于五六个月还在吃奶的孩子来说,喜欢咬奶瓶,那么父母惩罚孩子每次咬奶瓶时就不给他喝奶,甚至拍孩子的嘴。但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正是口欲期的发展期,这样的惩罚无疑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发育。
再比如六七岁的孩子因为写作业不认真被惩罚,那么父母也要知道,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他本身的专注力时长就不长,十五分钟的专注时间已经算是极限,那么家长是不是可以在安排作业时可以进行作业拆解呢?
父母在惩罚孩子之前,可以想一想孩子多大,他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是什么,再结合前面的惩罚目的,来进行行为矫正。

选择正确的惩罚方式——
针对事件本身。也就是说对事不对人,再直白点就是避免物质惩罚和体罚。
比如,哥哥总是欺负弟弟,那么可以惩罚接下来一个星期都由哥哥负责弟弟的穿衣服、洗澡、吃饭、刷牙等问题。
比如孩子不爱惜玩具,那么可以惩罚孩子在父母尽量不帮忙的情况下修复好玩具,并视情况附加接下来两天都不能再玩这个玩具。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单就只针对眼下他做错的那件事,并引导孩子去解决和承担后果。切忌做延展:你看你总是欺负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要再跟你玩了;你看你又不好好爱惜玩具,上次那个玩具也是,上上次那个什么玩具也是,以后就别想让我再给你买新玩具了。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错了惩罚的方法,反而让孩子一错再错。我是然然妈,一个一直用学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陪伴孩子成长成才是一条漫长的路,这条路,我们一起结伴同行。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