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中了真中了,我身穿一领大红袍。我摆也么摆,摇也么摇,上了金鳌玉蝀桥。我不是有官无职的候补道,我不是七品京官闲部曹。我是圣上钦点的大主考,奉旨衡文走一遭。我这个主考最公道,定下章程有一道:年未满五十,一概都不要。本道不去嘴上无毛。”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小故事,可能大家看到范进疯了之后,以为这是一个悲剧,事实上范进考中进士之后一路高升,家中荣华富贵样样都齐全。他先是出任部属,后来又升任去做御史,官至山东学道。这些官职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名气,但是当你了解了清朝的科举、官职制度后就会发现,范进会疯是有原因的。
清代基本延续了明朝时的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共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过了之后,由一个普通的考生升为童生,范进起初就是童生。童生再考岁试和科试:经历岁试后,童生成为我们比较熟悉的“秀才”(生员),秀才可以在政府办的官方学堂学习。学堂本身有检测秀才是否完成学业的考试,也就是科试。

岁试和科试合称院试,院试考过之后,基本上来说生活就不用发愁。因为在顺治九年(1652年)的时候,政府发布了《训示规条》,规定了学堂内的秀才享受的一系列待遇,比如免一部分赋税、刑罚优待、不需要向官员行礼、国家给予补贴资助。虽然秀才并没有任官职的资格,但是处境还不错,这也是为什么贫寒学子争先恐后考取功名的原因,不光想谋一官半职,而且还可以养家糊口。
秀才需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的俗名叫秋闱。别看乡试听着名称有些俗,但这是考生走向人生巅峰最重要的一步,因为秀才过乡试就被称为中举,举人已经可以在地方担任一些小官。即便是小官,也与之前的待遇截然不同。

听上去不错,但其实举人很难考。从人口上来看,全国录取大约1000多名举人。每个省份录取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由省份的人口来决定。一个省怎么也得有一两千个考生,只录几十个人,录用率是很低的。而且在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
很多人只知道八股文是文学史的倒退,却不知其中的弊病。事实上,八股文最大的错误不是其文体格式,而是文章题目必须取自四书五经。每三年举办一次秋闱,每个省选的题都不一样,还要选备用的。长此以往,四书五经里可以用来出题的例句已经非常难找。越是到后期,题目越难写,有的时候出题人自己都不明所以,只是为了交差而胡乱拼凑了一个题目。

录用率低下、文章制度的不合理都是限制考生的因素,因此范进中举差点就疯了,不光是因为他从此平步青云,更重要的是,他从几千名考生中一跃成为了佼佼者,这就像一个学校里老是考倒数的差生,高考的时候考中了清华北大一样。
那么,中举之后可以做什么样的官职呢?差一点的做学官,好一点的可以做知县。学官是正八品官员,平时在官方的学院中督促秀才们学习,和政府一起组织童试和院试。而知县是正七品官员,为一个县城的行政长官,管理所有的行政事务。虽然知县的官级低,但是政绩不错的话升迁的可能还是比较大的,一般一个举人做到最后差不多能到五品官员的高度。

而《范进中举》中,范进不止是中了举,还在之后考上了进士,最后坐上了山东学道的职位。学道官方名字叫提督学政,没有品阶,但是官职待遇非常优良,每年有几千两的养廉银,负责乡试的考试。这个官职也是个肥差,因为三年一度的乡试中,秀才们挤破头想入仕,或多或少都会给予官员一点贿赂。因此范进在这个位置上可谓是顺风顺水,吃香喝辣。
也难怪他中举之后会疯,从一个落魄的童生到一个人人敬仰的进士,他被欺压了二十多年。其实在清朝,像他一样的人很多,甚至有的人考到七八十岁都没有考中。道光时期,有个叫陆云的考生103岁了还在考,道光帝怜悯他年龄大,为了嘉奖他特地封了他一个荣誉官职,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三好市民”之类的称呼。类似的事件在清朝时有发生,然而这些考生并不是因为“活到老学到老”,却是因为对官场的执念,只能说可悲可叹。
人间酒话: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分享文、史、酒相关知识。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