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菊英
前不久,我偶然在塘沽贴吧上看到一条“天津市塘沽红楼小学1962年10月1日挂牌成立……”的信息,红楼小学让我打开了童年记忆的闸门。
当我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既感到亲切又有些疑惑。感到亲切的是我童年六年的学习生活就是在红楼小学度过的,红楼小学是我潜入知识海洋的启蒙摇篮。红楼、校园、教室、老师、同学给我留下太多难忘的记忆。疑惑的是我1960年7月在红楼小学毕业,升入中学后就一直未曾再回红楼。后来,红楼小学消失了。我不清楚它消失的具体年月,但是我在红楼小学上学的过往,却永远尘封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如今我离开红楼小学已经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贴吧上看到的这一信息,不知道它和消失的红楼小学有没有关联? 带着未解的疑惑,说说我童年记忆中的红楼小学。
我家住在塘沽高辛庄。这是一个位于塘沽火车站以西,距离塘沽火车站大约两里多地只有七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红楼小学就坐落在高辛庄的东侧,中间被一条南北流向连接海河穿越京山铁路线的塘沽盐场运盐航道——驳盐沟隔裂开来。在驳盐沟穿越京山铁路线北侧的铁道边上残留着一座日本侵华的铁证——碉堡,这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通过碉堡旁边架设在驳盐沟上的一座小木桥,向北百米路就是红楼小学。再向北约百米路有一座可以通行汽车、马车的大木桥,连接驳盐沟东西两侧的新河船厂职工宿舍,通往新河船厂及市区。那时,这条运盐航道上运盐的驳船日夜穿梭不停。船工们高唱的船工号子此起彼伏,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冬天航道封冻时,孩子们就从冰面上跑过去上学。
五十年代,高辛庄的西边是一片绿色田野环绕的村庄——五车地,农田阡陌,沟渠纵横。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邻里之间鸡犬相闻。解放军某陆军的兵营就驻扎在五车地,与高辛庄和新河船厂百间宿舍以一条土路为界。这条土路曾经是车水马龙南北畅通的道路,向北通往新河庄,南端是与横贯东西的京山铁路线呈丁字形交汇的道口,过了道口就是通往市区的公路。从塘沽火车站向天津方向行驶,路南经过坐落在海河北岸的新河船厂、塘沽粮食二库、塘沽盐场储运场、天津外贸塘沽粮油储炼厂、胡家园、五十间房、中心桥、中心庄……到天津。路北的赵家地、辛丰站、船厂职工宿舍大楼、百间平房宿舍、高辛庄、兵营宿舍和五车地,是分布在红楼小学东西两侧的居民区。红楼小学的生源就多来自于此,当时红楼小学还是隶属于新河庄小学的分校,所以红楼小学也有居住在新河庄的孩子们。我们班幽默好动的宋长友,内向不爱说话的许嘉林,眯着眼睛爱笑的王学义等同学都居住在新河庄。
在我的记忆中红楼小学是一座红墙碧瓦的二层小楼,因楼身通体红砖故称红楼,红楼小学也因此而得名。红楼坐北朝南楼顶正脊中轴为界,左右房屋结构对称。东西两侧大概八九层石阶之上各开一扇大门,登上石阶从两侧大门均可进入红楼。进入红楼东西两侧的一楼分别是两间纵向相连接的宽大教室,楼道里间教室的门各自相对通往二楼的紫红色木制朱漆楼梯。二楼的学生教室在红楼的西侧,老师们的办公室和体育器材教具储存室等在东侧。老师们的办公室是左右相通的里外套间,穿过办公室可进入二楼西侧的学生教室。红楼里所有的学生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都宽敞明亮,窗明几净。在红楼小学的后院大约距红楼三四十米处有前后两排横向三间相连的平房教室,东侧还有一排坐西朝东两间相连的教室,面对学校的操场。操场上有单杠、双杠,跳远、跳高用的沙坑,还有吊环、篮球架和体育老师带领同学们做操的石阶。学校的锅炉房和工友值班室在后院,前院操场的东北角是学生和老师的男女厕所,校园北边的围墙有一个后门可通往船厂职工宿舍大楼。校园南大门是学校的正门,面对京山铁路线。
在那个没有手机、游戏机、电脑、电视的年代,孩子们的活动多在户外,学校的操场就是孩子们活动玩耍的乐园。即便是课间十分钟,同学们也要到操场上跳跳皮筋,跳跳绳,拍拍皮球、抛抛沙袋等。当工友摇着铜铃响起上课铃声的霎那,都各自迅速跑回教室,操场立刻安静下来,教室里传出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南大门校园外是一片低洼的盐碱地,夏天雨水较多生有一簇簇蒿草。秋冬春三季却多风少雨干涸,孩子们节假日也会到这里来玩耍。踢球、跳绳、踢毽子、跳房子、做游戏、捉迷藏……追逐打逗、无忧无虑,开心快乐!

(网络下载图片)
我的两个姐姐和三个弟弟也曾经是红楼小学的学生。大姐长我八岁,二姐长我五岁。二姐说她们上学的时候,在红楼小学只读到初小,高小需要到新河庄小学主校去读。也就是说她们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红楼小学上课,五年级和六年级就要到三里地之外的新河庄小学去上课。我是1954年上小学一年级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和二姐她们就不同了,我的小学六年都是在红楼小学读完的。那时我们只有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一些重大节日和开学典礼、期末结业,毕业典礼的庆祝活动,才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去主校——新河庄小学的。记得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到主校参加庆祝活动,会场就设在主校的校园里但是没有搭台,只有用大红纸毛笔字书写的活动主题贴在墙上作为会场的背景。学生们都自带小板凳,小马扎,按班级指定地点坐好。当我们班的冯会友和刘金兰两个同学表演“放花炮”舞蹈节目时,由我和孙佩华同学负责伴唱,这是我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的演出。伴唱曲谱我至今清晰地记着:“咪索咪索啦哆索,索哆哆啦索咪唻,唻索索咪唻唻索索,唻索索咪唻哆哆哆……”那天的天气很炎热,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校园的上空,直到欢快的舞蹈结束,我们的声音嘶哑了,校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幕,我至今难忘。
回想1954年9月1日我在大姐的陪同下,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高高兴兴地走进红楼小学大门的第一天起,红楼小学就开启了我人生寻求知识的第一个里程碑。共产党、毛主席、北京、天安门,是我率先认识的中国方块字。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学唱的第一首中国歌。从此,我潜入了寻求知识的海洋。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无论是一二年级只有的语文、算数课程,还是到后来增设的珠算、地理、历史、自然、毛笔字等课程,体育、音乐、图画课伴随始终。我渴望知识,认真学习。我第一批加入中国少先队,学习成绩优秀。我喜欢语文、数学,更喜欢作文。记得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我的一篇作文,还被展览在学校的文化园地。同时,还被选拔到主校参加建国十年大庆的游行队伍。我尊敬老师,感恩老师!在我们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里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老师们循循善诱,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把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美好的种子——长大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敬爱的老师,您们犹如辛勤的园丁精心地浇灌着祖国的花朵,您们就像父母亲一样给我们温暖、关爱和呵护。您们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您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里我深情地道一声:“老师,您们辛苦了!”虽然红楼小学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沉淀在我童年记忆深处的语文老师王占英、算数老师孟宪昌、班主任老师沈世兴、慈祥的音乐老师白宗鲁和留着短发漂亮的毛老师,以及给我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所有老师们,我敬重您们!我感谢您们!

童年的记忆:前排中间班主任沈世兴老师。
在毕业后离开红楼小学的六十多年里,同学们在各自不同领域的工作岗位上奋斗着,有工人、有干部、有教师、也有军人,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军人物,大家忙于事业很难相见。说来也巧,我参加工作后一个同事的爱人竟然是我的老同学李永顺。他积极倡导小学同学聚会,因此在二十年前的一次小学同学会上,我见到了孙佩华、史金兰、宋长友、韩宝青、韩银祥等十几位同学,大家畅谈毕业后的学习、工作和家庭情况,回想老师和同学们。遗憾的是李文英、段淑明、李连财、李金荣、戴风琴、汪永昌、李良武、李成武、冯会有、刘顺发、刘顺喜、孟祥云、丁淑珍等大多数同学都没联系上。前几年,在一次社区惠民演出活动中我与刘顺发同学偶遇,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多才多艺的表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相互添加了微信,保持着联系。之前,李永顺还给我一组他珍存的同学老照片。看着这些发黄的老照片,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我把它冲洗了若干张,想着老同学再聚时送给大家。但等来的却是李永顺同学病逝的噩耗,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我至今珍藏着。希望同学们有缘看到这篇短文时能留下联系方式,期待着我们古稀之年的同学会。

六十多年过去了,忘不了在红楼小学上学的快乐时光,忘不了那些曾经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忘不了童年同窗六年的同学们!人们都说当一个人老了的时候儿时的记忆最清晰。虽然童年的稚气也早已无影无踪,但是额头皱纹里的深邃却镌刻着我们的曾经。六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太大,也许有的老师和同学已经不在了,请允许我在回忆红楼小学的同时,愿已离去的老师和同学天堂安息!祝健在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健康长寿!
今天,我们都已经年逾七旬,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上有着太多太多的事情如过往云烟。而我成长道路上的起点——红楼小学,却让我记忆犹新,历久难忘。
2023年2月20日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