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蒹葭碧风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虽然那时农村生活很苦,但童年的生活还是很快乐的。

据父母说,我们家是1962年下放时到农村的,在这之前我们全家都是吃“商品粮”的。父亲是国家干部,在区公所任秘书,母亲是区供销社的营业员。
1961年,国家由于严重地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工农业比例不平衡。农业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城乡之间造成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支援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解决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比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国家下发了“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精简职工,支援农业第一线”的决定。
决定下发后,父亲为响应国家号召,就动员母亲下放。于是母亲就带着大姐、二姐和襁褓中的我,于1962年从城镇下放回到农村我奶奶家,父亲只身一人留在区里继续工作。
奶奶家是淮北平原上一个偏僻的村庄。记得奶奶家是两面环水,一条南北的小河把村庄分成两半。奶奶家住在河的西岸边上。奶奶家北面还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这条小河把村庄与田野分开。奶奶家的宅基较高,站在门口就能看到河对岸的人家和一望无际的田野。

奶奶家有9间房子,房子的布局呈丁字型。主房3间,面向东,是爷爷奶奶住的;偏房有6间,面向南,其中有3间我们住,两间是叔叔家住,还有一间是磨坊。
记得童年时的小河,清澈见底,经常能见到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每次跟母亲去洗菜,都能抓到小鱼。
每到夏季,小河的岸边长满了茂密的芦苇,芦苇丛中经常传来鸟儿的鸣叫。小河上有一座水漫桥,是两岸人家来往的通道。小河的对岸人家很少,大约有10来户人家,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单身的瘸老爷就住在对岸北面的头一家。经常能看到他背着粪箕子,赶着三、五只山羊庄前屋后转悠。
奶奶家北面一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村庄,大人们习惯称呼“后小庄”。
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小庄像个孤岛,很少与外界联系。小庄的的地势很高,周围全被茂密的树木所包围。
小庄总共住着两户人家,两户人家都是孤身老头,年龄大约都有六、七十岁,年龄大的叫王四义,留有很长的辫子,经常盘在头上,他的脖子很粗,后来才知道是患有甲亢病。我还记得他还曾背过我一次,我在他背上看见他的粗脖子,让我很是害怕。另一位叫王四礼,一年四季戴着礼帽,他经常到我奶奶家串门拉家常。
小河的东岸是生产队的仓库、牛舍和打麦场。我们小伙伴经常在这里玩耍,特别是麦收季节,这里特别的热闹。

村子的东南角是大队部,只有三间房子,面向南。说是大队部,实际没有什么干部在那里办公,经常是储存一些东西,有时有宣传队、批判队在那里搞活动,后来还作为小学校。我的小学一年级就是在这里上的。
现在还能记起童年的小伙伴,有超产、小山、市场、金龙、银龙等。我们在一起度过了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