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师友好,书接上个话题建安七子,上期我们介绍了建安七子,孔融可以说是建安七子中最为著名的一位。因为我对孔融了解的不是太多,我想各位师友大致情况差不多吧,可能最为熟知的就是孔融让梨,所以昨天特意查阅了一些资料,今天行文,和大家一起分享!期望大家的不吝赐教。

孔融简介
孔融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生于153年,卒于208年,字文举,鲁国(山东曲阜)人。据说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可以说是名人之后,礼仪世家。他能诗善文,文章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

可 喜
《三字经》有言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千古流传,为我们树立了从小就懂礼让知孝顺的榜样。此时的我们对于孔融的理解或者感情是不是可以用可喜来形容呢?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像孔融那样,聪明而又懂得谦让。
此外,还有一段故事,值得我们称赞可喜的。一次孔融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原因是嚎哭父亲,脸色不憔悴,孔融就认为是不孝道。这件事发生后,流传甚广,人们都说孔融是孝的典范,博得了很多人的赞誉。

可 悲
孔融刚正不阿的性格造就了他可悲的结局。曹操爱才,他非常欣赏孔融,可惜孔融看不起曹操,只是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迫于无奈才加入其麾下。被胁迫的孔融自然更加厌恶曹操,于是想着法儿去骂他。背着骂不过瘾就当面骂。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忍无可忍,便起了杀心。曹操也是够狠,可真是杀人诛心!于是派人查他的不孝罪证,终于找出孔融的不孝言论——
孔融指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对孩子没有恩情,孩子只是情欲的产物。母亲对孩子也没有恩情,孩子只是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了而已。我想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大逆不道,曹操也是借此机会将孔融满门抄斩(汉代推崇孝义,不孝之罪最高可处死刑)。
回过头来,我们想下但这真的是孔融想要表达的本意吗?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生而不养,何谈恩乎?父母生育孩子,实际上算不得恩情,因为孩子并没有选择的权利。父母对孩子的恩主要是来自于养育之恩。不知各位师友对这句话如何理解,期望您的留言。
行文至此,是不是此时各位师友的可悲之情油然而生。

可 叹
孔融自恃才高,心高气傲,口无遮拦。他不曲意逢迎,反而一生恪守道义。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的时候,他竟然还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曹操怎么可能答应,便对他怀恨在心。可叹!
曹操以所谓的不孝之名,“父母无恩论”诛杀了孔融全家,这种荒谬之言到底是不是孔融说的,后世也无从考证。人们都不敢相信那个自幼知礼有义有孝心的孔融,会说出如此大不敬之语。可叹!
最为可叹的的是当孔融被诛九族时,他只是请求曹操放过自己年幼的孩子子,却不想自己年仅九岁的儿子,说出了一句让他潸然泪下的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可怜一世英才,毁在一张嘴上,毁在恃才傲世的习惯上。真是可喜!可悲!可叹!
往期回顾: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nzj999.com/9628.html